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4日 7.3°C-8.9°C
澳元 : 人民币=4.8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2017-05-27 来源: 环球军事 评论0条

2016年末,中航和欧直联合开发的AC352/直-15新型直升机成功首飞。其实,网络上围绕直-15的讨论,从十年前该项目启动之日起就未曾中止过。而话题的焦点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直-15对我国直升机工业发展的意义:直-15能否军用乃至成为中国海军下一代舰载反潜直升机。与直-18/直-20这些从一开始就为军用而生的“大块头”相比,直-15有没有改装成军用直升机平台的可能?它能否担负起中海军水面舰艇新一代舰载反潜作战平台的使命?在喧嚣激辩的洪流中,作者的观察与思考无疑只是其中的一种发声,我们期待更多思想与话题的碰撞。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1


需求迫切

要想分析哪种直升机适合上舰,先得厘清我国海军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发展脉络以及装备现状。从上世纪70年代为满足远程火箭试验及科考任务而引进法制SA321“超黄蜂”直升机,我国海军填补了此前没有装备舰载直升机的空白。上世纪80年代,科研部门对“超黄蜂”基本型直升机进行改装,为其配备吊放声呐、声呐浮标、鱼雷等专用反潜装备,结束了我国没有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历史。在引进“超黄蜂”的同时,我国也开启了对该机的仿制工作,至上世纪90年代,仿制自“超黄蜂”的国产直-8直升机定型,成为第一代国产舰载直升机。不过,这种最大起飞重量达13吨的直升机,根本无法在当时两三千吨级的驱护舰上起降,只能配备在大吨位补给舰、科考船上,因而未能解决我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缺乏反潜直升机的问题。直到近年,我国才在直-18(直-8进行深度改进的型号)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型反潜直升机。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2


在引进“超黄蜂”直升机并进行国产化的同时,我国又从法国引进了SA365N/N1“海豚”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国产化的“海豚”被命名为直-9。1988年12月,一架经过改进的直-9在“济南”舰(舷号105)上成功进行了起降试验。不过,这时的直-9基本不具备反潜能力,我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装备的第一型反潜直升机,是随后从法国少量引进的AS565“黑豹”轻型反潜直升机。而专供水面作战舰艇使用的首型国产舰载反潜直升机,则是在直-9A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直-9C。有专家评论称,直-9C基本满足了上世纪末我国海军新型水面舰艇搭载反潜直升机的需求,更一度成为中国海军舰载反潜兵的中坚。不过,作为一种四吨级直升机,直-9C的载荷及航程都存在先天缺陷,只能与水面舰艇协同反潜,无法独立完成大范围机动搜潜及反潜任务,严重制约了海军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3

   上世纪90年代,与俄制现代级驱逐舰配套引进的卡-28反潜直升机,令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十吨级的专用反潜直升机。卡-28的结构设计十分适合在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上起降,飞行性能优良,能携带较为完善的反潜装备和武器。尽管卡-28引进数量不多,但凭借齐全的反潜设备以及较长的续航时间,有效提升了我国水面舰艇的航空反潜能力,该机目前仍是中国海军反潜直升机的主力。

目前,我国已拥有反潜作战能力的现役舰载直升机包括直-8/直-18、直-9和卡-28三种,不仅轻重平台并立、型号谱系复杂,而且装备性能差异大、通用性受限等问题也带来后勤保障难度高的尴尬。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对新一代通用型先进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4


上舰标准

事实上,我国下一代水面舰艇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还是有多种方案的。刚刚成功首飞不久的直-15,是否具有改装为舰载反潜机的潜力?已进入试飞阶段且呼声甚高的直-20,抑或是上舰的更佳选择?正迎来直升机工业高速发展时代的我们,究竟是继续向俄方采购性能堪用的卡-28,还是重新研制一款更好的专用反潜直升机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载荷航程、搜潜攻潜装备、舰机匹配等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关键要素中去寻找答案。

毫无疑问,性能指标是对新型武器装备进行抉择时最为核心的参考因素。在目前的现役舰载反潜直升机中,卡-28的综合性能是令中国海军满意的平台,这从我国最新设计建造的驱护舰都具备搭载卡-28的能力,以及近年来又向俄方追加采购订单都能看出端倪。究其原因,卡-28个头仅比直-9C稍大,而发动机功率、最大起飞重量和反潜作战半径,却较后者有成倍提升,载荷甚至可与比之大一圈的直-18F相媲美。此外,其海上飞行机动性能优越、可靠性好,这些优点对于旨在东海和南海广阔海域维护海权利益的中国海军而言都非常重要。然而,也有问题存在,用途单一的卡-28作为一款进口武器难免受制于人,而且无论是卡-28还是直-9C的总体设计,都定位于上世纪下半叶的冷战时代,长远来看,其性能及改进空间恐难满足未来中国海军反潜作战的需求。因此,对中国海军来说,急需一款体量较大且设计先进的直升机平台,以便改装为新一代舰载反潜直升机,全面提升海军反潜能力。这样一来,近几年相继亮相的直-15和直-20就成为颇具潜力的候选直升机平台。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5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已出现一款被军迷们称为直-18F的新型反潜直升机,凭借较为优良的平台性能及先进的反潜设备,其航空反潜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上乘。然而,直-18F毕竟是一款大型直升机,对载舰空间的要求非常高,排水量只有数千吨的驱护舰配备该型直升机的话,必然要付出较大代价,进而影响其他武器的配置。目前来看,直-18F更适合部署在航母/两栖攻击舰之类的大型平台上,以增强航母编队/两栖登陆编队的航空反潜能力。

那么,围绕舰载反潜作战任务的搜索、探测和攻击能力,又该如何看待?仅就当前我军现役舰载反潜直升机来说,卡-28仍是不错的选择。由于载荷较大,相比只能在吊放声呐设备或反潜鱼雷之间二选一的直-9C,卡-28能携带较完备的反潜探测系统和鱼雷深弹武器,可在较大范围内实施长时间的反潜搜索、跟踪和攻击。就卡-28最初引进中国的那个年代来说,其作战性能已相当出众,然而,今天卡-28机载反潜探测设备的技战术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明显拉开,同时局促的机舱空间也限制了设备的升级。直-9C的问题概莫能外,即便是机上配备了现代化水准的吊放声呐系统,受载荷和空间的限制仍无法携带更多技术装备,从而极大限制了远海独立反潜作战能力的发挥。相比之下,得益于更大的起飞重量和载荷,直-20和直-15不仅能容纳、携带更多的反潜装备,还凭借后发优势应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成果。特别是国产化程度更高、采用军用标准设计的直-20,拥有超出直-15三至四吨的起飞重量,从加装专用装备改装成海军舰载反潜平台的角度衡量,前者无疑更具潜力。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6

网络中流传的直-20图片

话又说回来,无论性能和装备水平如何,新型舰载直升机选型的先决条件,终究是要看其能否与舰艇搭载平台相匹配适应。卡-28的优势,从现阶段看,主要体现在尺寸上。共轴双桨的卡-28旋翼直径不到16米、折叠后机长不到13米,由于其对舰艇的起降空间要求不高,目前大量在役的054和052系列驱护舰,其甲板长度和机库大小都可兼容卡-28。卡-28的最大问题在于,俄式进口装备对后勤保养的要求较高。此外,其独特的共轴双桨技术给仿制途径带来的障碍。而且其机载反潜设备的技术水平,也较为有限。那么直-15和直-20的情况又如何呢?二者中,体积较小的直-15采用前三点起落架、旋翼直径不到15米、机长不到16米,除056轻型护卫舰外,中国海军现役驱护舰的甲板和机库基本无须明显改动就可运作该机。然而,直-15毕竟是一款民用直升机,为适应上舰需要,必须对其机身强度、结构布局、旋翼、机载设备等系统进行的较大改动。而这类改动,往往又会对原本优良的性能指标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7

反观直-20,其旋翼直径、机身长度仅比直-15略大,与直-20相仿的美制SH-60“海鹰”舰载直升机,就曾在中美海军交流活动中从054A护卫舰甲板上起降,只是略显勉强。因此,直-20要想配备我军现役的护卫舰,首先须对舰艉和机库稍加延展,同时根据舰载起降条件及要求,对尾梁和起落架布局等设计稍加调整。对于吨位较大的052甚至055系列驱逐舰,搭载直-20反潜型直升机的冗余度就更大些。考虑到直-20在飞行性能、结构强度、内部空间、运载能力以及其在三军通用性上具备较大的优势,整体上较直-15更具上舰潜力。

对配备驱护舰的舰载反潜直升机来说,核心作战使命是搜潜、攻潜和搜救。为此,单独开发全新的机型或在现有机型基础上做过大范围的改动,其效费比是极低的,也无法满足中国海军未来以航母为核心的水面作战舰艇编队反潜作战的迫切需要。由此看,无论是在俄制卡-28基础上另起炉灶,发展性能更好的国产共轴双桨舰载反潜直升机,还是对最初根本没考虑过军用任务的直-15进行大刀阔斧地改装,都不是理性的选择。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8


外军经验

综观各国海军,舰载直升机通用化、大型化已呈明显的趋势,这就为中国海军水面战斗舰艇新一代舰载直升机的选择提供了成功范例。而这其中,尤以十吨级左右的舰载直升机最受推崇。

看看美军大批航母、两栖攻击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甲板就知道,在陆军型UH-60“黑鹰”直升机的基础上,只需对起落架及尾梁进行设计改动,即可发展出适应海上反潜、救生、联络等需求的“海鹰”舰载直升机,其零部件通用率超过80%。而在苏/俄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序列中,则是卡式共轴双桨直升机的天下。有消息称,在卡-27系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后,俄军下一代舰载直升机仍将沿用共轴布局的卡西莫夫设计局方案;欧洲方面,多国联合研制的NH-90,代表了该级别舰载反潜直升机的最高技术水准,已成为欧洲各国海军的普遍配置。为适应欧洲国家吨位普遍有限的护卫舰、驱逐舰,NH-90的紧凑性、通用性和多功能性备受重视,这种九吨级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可单独或协同完成反潜攻潜、搜救补给、运输和布雷等多重任务。

(激辩)直-15的未来及中国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选择 - 9


其实,如果单纯以航空反潜效能为标准来衡量,直升机自然是体量越大、载荷越多越好。然而,上述各国虽然都有成熟的大型直升机,但除EH-101直升机外,基本没有用于反潜作战的。究其原因,主要受驱护舰甲板、机库限制,导致大型直升机难以灵活部署,因此,体量适中的中型直升机则成为反潜直升机的首选。由此可见,根据海上反潜任务的现实需要以及水面舰艇的装备搭载条件,发展而来的十吨级先进中型通用舰载反潜直升机,至少在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当前,众多的052C/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056轻型护卫舰,已成为中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骨干力量。随着首艘国产航母建造进程不断推进和“辽宁”舰战斗力的不断完善,未来中国海军势将构筑起以航母为核心的大型水面战斗群。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反潜力量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水面作战舰艇综合反潜系统与舰载反潜直升机联合构成的内外层编队反潜警戒圈,从而构筑起最适合我国海军装备水平和最具战斗力的海上反潜组合。据此,笔者认为,在直-15和直-20仍处在试飞验证阶段、改装成海军舰载型尚需时日的当下,直-9C及其改进型仍具备一定价值,特别是配备给056等轻型舰艇作为舰载反潜直升机是十分合适的。卡-28和部分直-9C,则承担现役第二、三代主力驱护舰舰载反潜平台的职责。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以直-20为基础改装的通用舰载反潜型直升机,必将成为新一代驱护舰的主力舰载直升机,与部署在航母/两栖攻击舰上的直-18F一道,为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撑起外围反潜屏障。


就直-15而言,虽然改进为反潜直升机并不合适,但直-15项目身上凝结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技术、新型航空材料、先进加工制造技术,以及高层次的项目管理水平都值得借鉴。经过适当改进,完全可打造为一型性能先进的舰载勤务直升机,以用于海上搜救、勤务支援及通信联络等领域。由此看,直-15和直-20的发展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本文经《世界军事》授权转载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张淋清)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