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5.1°C-11.5°C
澳元 : 人民币=4.79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2022-11-11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这个时代,你该如何了解真相?

以及,你所认为的真相,真的就是真相吗?

梨泰院事件。

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在热搜上挂了足足一周。

截至11月9日,事故造成至少156人死亡、197人受伤。

这不仅是韩国迄今为止最严重的踩踏事故,也是继2014年造成304人死亡的"世越号事件"之后最大的人祸。

总统尹锡悦下令。

韩国进入七天哀悼期,全国暂停一切娱乐活动。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

事件发生后,原因也被起底。

踩踏惨剧发生在29日的万圣节。

而这,是首尔新冠疫情后首个完全放开的节日。

安全阀拧紧太久。

数千名摆脱"禁锢"的年轻人冲出家门,用奇装异服迎接三年来久违的狂欢。

至于为何会在梨泰院。

这个在韩剧中频频出镜的豪宅区,不仅聚集着大量夜店、酒吧、高级饭店(这里也有首尔最多的Gay Bar和变性人俱乐部)。

——它还是首尔的"小地球村"。

时值万圣节。

作为首尔外国人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狂欢去处。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

《梨泰院杀人事件》《梨泰院CLASS》

但问题是,当天约有10万人在梨泰院参与庆祝活动。

而踩踏发生的地点——

一条约5.7米长,3.2米长的斜坡空间,却被迫涌进了三百人,以至于形成持续性推挤,形成至少6到7层的可怖人墙。

事后政府进行究因。

第一,发现没有单位出动"人流交通管制"。

第二,是警方对于现场报案有所懈怠,在报警电话接通后100分钟才启动清场措施,错失挽救良机。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5

事件发生地

态度必须明晰——

对于此次灾难,我们深刻表达对在韩同胞、无辜市民与遇难人员的哀悼。

但就事件本身而言。

有关梨泰院事故,此次国内报道却让人稍感意外。

当然没有沉默。

但就没有沉默而言,肉叔却有更多的"不沉默"想说。

01

我们常年对国内媒体颇多微词。

但此次事件,足以证明我们的大众媒体嗅觉依然灵敏,专业性并未丧失。

以至于效果明显。

各家媒体手段齐出,一派新闻盛事的光景。

厉害到,事件发生前两天,微博热搜前十,将近一半都与梨泰院事件相关。

除此之外。

只剩一些无聊新闻("女子遭黄鼠狼咬裤腿"、"拆螃蟹很解压")、双十一导购广告、娱乐八卦以及影视相关新闻。

时效性极短。

发布者,也大多为营销号或体量较小的媒体,数量不超过十家。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6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7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8

但针对梨泰院事件。

主流媒体基本上算是倾巢出动,无死角全方位锁屏。

从最开始的事件快讯。

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事发当日于深夜转发推文,将第一手消息传至国内。

次日。

#梨泰院#话题被推上榜单第一,超出第二位近其两倍的曝光量。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9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0

随后。

有关伤亡人数的持续性追踪开启,从人数到国籍、性别、遇难知名人士,相关热搜全部榜上有名。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1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2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3

声音急速发酵。

媒体直击韩国总统尹锡悦下令详细调查事故现场——

当天发表紧急电视讲话,宣布全国哀悼。

整个跟踪报道的时间差咬得很紧,时间线从早上七点二十六分到上午九点。

点动成线,箭无虚发。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4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5

用词也相当精准。

大篇幅使用形容词,并让读者身临其境般,重现韩国政府对灾难救援的过程。

例如"血色万圣节";

"事故亲历者称出酒吧面对一排尸体"、"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家属过度悲痛被抬上担架"等等。

根据描述,视频也呈现出无遮挡的实况拍摄。

被盖着白布的遇难者遗体,明晃晃出现在镜头前。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6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7

为了让民众提高警惕。

部分媒体甚至做出了事件还原的3D效果图,供网友答疑解惑。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8

不仅如此。

从大V到中小型媒体不断参与进来,实现社交平台的全媒体覆盖。

从城市晚报到都市报,不断补充现场细节,追逐更新快讯,力求普及灾难严重程度,还原真相。

而热搜的词条,更是动辄几十到几百家媒体蜂拥。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19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0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1

中国新闻网从事发当晚开始,连发33条微博。

为线性深度追踪梨泰院事件。

专门制作长图,更加清楚直白地剖析事件进展。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2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有报纸更是五连问。

"事故有多惨重"、"人群缘何失控?";

"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安保管理是否存在漏洞?"、"韩国政府又有何应对举措?"

针砭时弊,刨根问底,连珠炮般严厉质问韩国政府的公权力缺失现象。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3

盛况如此。

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渠道,虽只有屏幕上的方寸之地,却形成了击鼓传花般的全方位夹击。

对灾难本身,我们也得以获知全面的信息,并有了更深层的感知。

但问题是。

热搜上的梨泰院,真的是悲剧的全貌吗?

02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当我们现在提起媒体,往往指的就是消息、社论等即时的新闻模式。

而越来越少深度报道。

梨泰院事件里,我们看似热热闹闹,但对具体的人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却感知甚少。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闻浅薄化的时代。

新闻的深度报道有多重要?

电影《华盛顿邮报》有这样一句台词——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

一份足够丰满与精彩的深度报道,足以割开民众与真相之间的空白,打通信息脉络,形成最初的集体记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历年的普利策奖,都可以作为佐证。

而如果你还记得那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我们可以最直观地理解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故事从一桩猥亵案展开。

事件的当事人,是波士顿地区赫赫有名的神父。

他利用教会赋予自己的权力,借机性侵儿童,并凭借教会的权威,将事态强行压了下来。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30年间在6个不同的教区性侵儿童

红衣主教劳尔15年前就发现这事了

却什么也没做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4

讽刺的是,这名主教的名字还叫作劳尔(Law)

披着神权的皮行猥亵之事,以神的名义伤害人民。

同样都是人。

却因为一身具备象征意味的制服,便拥有了可以无限伤害他人而不被惩罚的权力。

教会的威慑力有多大?

电影给出了这样几个数字:

我们53%的读者是天主教徒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5

性侵儿童只罚两万美元

系统是这样运作的……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6

-他们又找到一个神父

-在波士顿 我就知道有13个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7

我就快把70个(性侵)神父的材料收集全了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8

显然。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桩神父猥亵儿童的个体案件。

而是在一整个封闭体系下,权力系统对人民迫害的恶性循环,也更是一桩人权对抗威权的铁案。

那么《聚焦》是怎么做的?

作为专业而资深的调查栏目,他们对一个题材往往不会操之过急。

比起其他互联网媒体为了关注度博眼球,拼速度,他们会花上至少一年的时间来进行深度调查。

目的只有一个。

与读者站在一起。

为民生真正发出民声。

而绝不仅是挑逗舆论,引导流量。

我现在更关心的是

想办法让读者感到这份报纸很重要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29

他们也的确做到了。

但。

随着调查的深入,阻碍也越来越多。

比如不停有人质疑他们。

为什么要揭教会的短?为什么要报道这样的丑事?你在影射什么?你们的报纸是什么性质?你们想要颠覆我们的权威,是不是?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0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1

也有人好言相劝。

你们这么权威的报纸,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呢?

而面对这些。

《聚焦》的回答却是:

正是因为我们够权威。

而越是重量级的媒体,就越应该发声。

如果我们报道这件事 所有人都会知道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2

为此,他们全体出动。

收集素材、核对数据、采访受害人……力求还原真相。

哪怕教会威逼利诱,大众避之不及。

——因为没人愿意揭开平静现实下的疤瘌。

但他们没有放弃。

因为这是媒体的本职工作。

真相,绝不能仅仅攥在少数人手中。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3

比起其他的叙事电影,《聚焦》甚少有那种鼓动情绪的时刻。

相反。

电影带有一种真实的平静、缓慢……甚至偶尔有些枯燥。

日常,却不庸常。

因为这样最为普通的调查与求索的过程,在追求热度与流量的时代,似乎已经销声匿迹。

我们会盯着一个又一个的热点。

试图打造出源源不断的十万加。

煽情与鸡汤齐飞。

大众情绪变成了流量密码。

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真去做一件事,变得极为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

就像《零号病人》里因为一起火车相撞事件死了上百人,而不得不把儿童医院感染艾滋病的消息放到第三版一样。

《聚焦》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因为一桩全球闻名的历史事件,所有媒体全部被迫转向,集中火力。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4

9.11恐怖袭击。

死亡与失踪人数,将近三千人。

一时间,所有主流媒体都在忙着播报伤亡人数,撰写急稿。

相比之下。

没人再继续关注猥亵儿童这样的"小事"。

主教甚至上了电视。

冠冕堂皇地为人民祈福。

我们此时如何应对

也许正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最佳理念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5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觉得熟悉。

在一桩急性灾难的风波之下,似乎其他的新闻报道,都该为此类事件让路。

但。

这样的手法没能瞒过《聚焦》。

面对与教会相关的业内人,借着突发事件顾左右而言他的姿态,主编愤怒了。

他愤怒于权威,愤怒于这样的投机行为。

人民是需要教会维稳。

但教会犯下的错,就可以置若罔闻了吗?

-人们需要教会

尤其是现在这节骨眼上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6

-事情总是这样发生的,皮特?

一个人跑来施压另一个人

一瞬间

所有人都开始装聋作哑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7

这不是记者们想看到的结果。

记者们要的从来都不是借坡下驴,也不是皆大欢喜。

他们只想要真相。

为什么?

因为一篇小小的报道,有时候不光能帮助人,还能让人记住。

而记住,往往就是对真相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后人最大的儆戒。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8

他们想要起底的,是自上而下所形成的体制之恶。

因为长达几十载的连环犯罪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就像那个承认自己猥亵儿童的神父。

确实我是玩弄过他们

但我从未因此得到过愉悦

我需要声明 我从来没有强奸过任何一个人

这是有区别的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39

看到这。

是不是觉得又荒谬,又气愤?

但在记者的一番追问下。

他却说出了一句震惊世人的话——

我就被强奸过

我能体会到的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0

因为早期媒体的缺位。

一个足够封闭的体系,必定会包藏许多不为人知的错漏。

而《聚焦》打破了这一切。

它告诉观众,深度报道的存在,记者的存在,职业新闻精神的存在。

意义就在于。

告诉大众那些应该被铭记的历史,那些已成危楼的体系,究竟掩埋着怎样的罪恶——

它从何而来。

而如果不揭露,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媒体,永远不可以将公民的知情权让渡。

因为他们能够打开一个重拾批判精神与怀疑主义的缺口。

而这样的求索与深究,绝不可以被掩盖。

因为黑暗的反面不一定是光明。

相反。

甚至可能是伪装成光明的,更大的黑暗。

03

但,放眼望去,这样的媒体已经越来越少了。

无限接近于零。

没错,我们依然关注着梨泰院事件。

媒体们也显露出了对时事久违的热情——

"踩踏事故前4小时不断有人报警";

"事故失物招领中心衣服鞋摆满地";

"韩国一警察曾孤身疏散梨泰院人群"……

不断地还原着事件的全貌。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1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2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3

惋惜吗?惋惜。

沉痛吗?沉痛。

但是。

但是。

是的,肉叔还想说一声"但是"。

碎片式的关怀之下,又让人不免恍惚。

是否热闹的背后,我们又遗忘了什么?

当一个沙漏被倒置,沙粒流过中间的细缝时,是否存在一个人人皆知却容易忽略的现实——

与源源不断相对应的,是另一端的匮乏真空。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全球同此凉热。

可以说是媒体的异化。

毕竟,这一切早有端倪。

事实上早在1947年就有许多人对媒体的发展表示过担心。

那是一本叫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书,调查的是当年美国新闻业的现状,开篇即提出:当前的新闻界处于危险之中。

原因呢?

其实归根结底,在于各方势力的干预,非关当时的局势,还包括了新闻垄断、资本干涉、取悦读者等等诸多方面。

新闻不再那么纯粹了————

意识分野愈发明显。

新闻记者愈发保守。

调查记者明显锐减。

……

再加上读者一言不合就采取各种手段攻击,举报,甚至武力威胁。

以至于《新闻编辑室》里的那些理念,最终只能生存在电视剧中。

所谓,求仁得仁。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4

《新闻编辑室》

但。

"只能如此",就可以换得一个心安理得吗?

我们几乎忘了。

多方追问,多方信源。

来自媒体的围剿与解剖,让更多的真相得以裸露在公众面前,社会的能见度更清晰,并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才是一切本来该有的样子。

还是举个例子吧,还是韩国的事儿。

这个国家拍过一部电影,手法是擅长的现实主义,姿态也是熟悉的热血沸腾。

《恐怖直播》。

片中,韩国政府为了举办世界发展国家商谈会,决定翻修麻浦大桥。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

栏杆"哐当"一声下坠,导致三名工人落水。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5

结果呢?

当天,警察和救援队正忙着军事演习,迟迟不来救人。

三个人就这样泡在水里,活活咽了气。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6

数年后。

遇难者的孩子选择报复。

开启炸弹行动,用无辜的人命相要挟,要求总统道歉。

结局,没有意外。

他到死也没能等来那一声"对不起"。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7

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

是韩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是媒体对收视率的病态追求,是整个国家生态的紊乱。

但更重要的。

是韩国政府重形象,轻民生;

是媒介彻底逐利的异化。

是底层阶级话语权的缺失,与上层阶级话语权的无限滥用。

一个细节是。

当炸弹客第一次打来电话倾诉时,电台下意识切线,将他的声音隔离于公众之外。

而新闻栏目的口号是什么?

主播播报完。

必得向观众们说上一句:

今天的新闻到此结束,我们会(持续)为观众带来客观公正的新闻。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8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49

是的,所谓公正客观。

也要讲政治。

也要讲风险。

在大量的媒体倒闭,大量机构消失的当下,媒体们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某些势力,而导致自己的覆亡。

他们或甘愿成为附庸。

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迎合着读者趣味。

以至于忘了。

新闻不仅仅是一件商品。

更是一件可以影响公共事件的公共物品。

就像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说的那样:

公共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全部价值与存在意义。

话又说回来。

一个埋藏了如此深厚怨念的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怎样的呢?

回到电影开头。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50

(电台播报)

上班堵车路况已舒缓

江边北路奥林匹克大道顺畅

千户大桥到傍花大桥一路畅通;

总统将于第19届国会发表演说

汝矣岛附近暂时进行交通管制

祝大家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早晨……

讽刺吗?的确。

悲观吗?不必。

因为电影最终还是回应了那不被重视的诉求。

而不看不听不说不问,才是时代的悲哀。

就像踩踏事故中。

那群蹦迪的人们,看着救护车拉走一具具尸体,看着警察和消防员抢救窒息的伤员。

他们仍旧嬉笑着,摇头晃脑,隔岸观火。

156 条人命养出来的热搜,我们没脸哭 - 51

这画面。

似曾相识。

本日打工人:穿Prada的南瓜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