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魏忠贤才是大明的“续命丸”?是他让明朝延续了几十年寿命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以至于,魏忠贤的垮台,令百姓弹冠相庆,百官拍手叫绝,人人都说朱由检干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崇祯真的该杀魏忠贤吗?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检继承了兄长的皇位,接受百官朝拜。此时,朝野上下遍布魏忠贤的私党,每个大臣都在等待朱由检或魏忠贤的动作。为了防止魏忠贤对自己动手,朱由检入宫的第一天彻夜未眠,抱着佩剑守到天亮。谨慎的崇祯不吃太监们送来的食物,用藏在袖中的麦饼充饥。
朱由校临终前,嘱咐朱由检千万不能与魏忠贤为敌,并希望朱由检能够委以魏忠贤重任。然而,朱由检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眼中威胁皇权的魏忠贤非死不可。干掉魏忠贤是个艰巨的任务,朱由检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从长计议。为了安抚魏忠贤,保证自己的安全,朱由检像朱由校一样,对魏忠贤以礼相待。
朱由检心机城府极深,魏忠贤一时间没法看透他的心思。魏忠贤的心里惴惴不安,他不知道刚上位的崇祯会怎么处置自己。为了试探朱由检的态度,魏忠贤准备了几个漂亮的女人,将她们送到宫中供朱由检享用。朱由检本来就不是个好色的人,如今形势紧张,朱由检更是无心贪恋美色。
不过,朱由检不敢直接拒绝,他将这几名女子留在宫中,假装领受了魏忠贤的“美意”。小心谨慎的朱由检,仔细检查了这几个美人,发现这几名美女腰间的香囊里藏着“迷魂香”这种催淫药。虽然朱由检看破了魏忠贤的伎俩,但他并未声张,只是让人悄悄毁掉了药物。
魏忠贤想尽办法引导朱由检成为一个荒淫皇帝,见此计不成,魏忠贤另生一计。
魏忠贤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监,坐在宫中手持香炉,让室内充满香气,达到使朱由检精虫上脑的效果。然而,聪明的朱由检再次识破这一伎俩,将小太监赶出皇宫。虽说朱由检屡次识破了阴谋,但他的心里一阵后怕。
既然美人计不能奏效,魏忠贤干脆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试探朱由检的底线。当时,朝中多半大臣都在讨好魏忠贤,甚至在朱由检面前大吹法螺,拍魏忠贤的马屁。某日,魏忠贤写了一篇名为《久抱建祠之愧疏》的奏章,请求朱由检停止为他修建生祠。朱由检的回复中规中矩:“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这种做法非常怀柔,既不得罪魏忠贤,又扼制了满朝文武对魏忠贤的盲目崇拜。
从表面上看,朱由检与他的哥哥一样,放任阉党。然而,只有崇祯自己明白,所有对魏忠贤的恩宠,有朝一日必会加倍讨回。
政治斗争悄然而至,文武百官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两不相帮,在这场风波中明哲保身。天启七年十月,御史向朱由检弹劾了崔呈秀,却高度赞扬了“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就是一种“丢车保将”的套路。
崔呈秀是魏忠贤的死党,借着魏忠贤的威势作威作福。崔呈秀的儿子胸无点墨,竟能上榜登科。朱由检不温不火地免去了崔呈秀的官职,将他赶回老家。此时,已有敏锐的官员察觉到,朱由检先发制人,已经开始进攻。于是,那些与魏忠贤有间隙的大臣纷纷上书,向朱由检检举揭发阉党的恶行。
面对铺天盖地的奏章,朱由检仍表现得十分平静,始终不进行下一步动作。这就是朱由检的聪明之处,他之所以按兵不动,一是为了观察朝中究竟有多少反对魏忠贤的大臣,二是担心魏忠贤会鱼死网破。随着“倒魏”来到高潮,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与魏忠贤撕破脸皮,这股力量已经能够压制阉党。
直至此时,朱由检才认为时机成熟,开始了下一步的动作。不过,朱由检仍未直接惩处魏忠贤,只是命人当堂宣读了弹劾魏忠贤的奏章,给了魏忠贤一个下马威。果不其然,魏忠贤自乱阵脚,“震恐伤魄”。见朝中大多数大臣站在自己的对立面,魏忠贤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戏唱了。为了保住身家性命,魏忠贤不得不递交辞呈,告老还乡。
朱由检的计划,正是让朝臣与魏忠贤“窝里斗”,让魏忠贤方寸大乱。魏忠贤正中下怀,在他离开京城的那一刻,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权力网络已土崩瓦解。此时的魏忠贤,已经从大象变成了人人踩踏的蚂蚁,朱由检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将其铲除。在整场政治斗争中,朱由检只是不动声色地暗示、诱导朝臣,唯一主动下达的命令就是让锦衣卫将离京的魏忠贤缉拿归案。
魏忠贤大势已去,知道自己已无活路,干脆悬梁自尽,一了百了。从这以后,树倒猢狲散,魏忠贤手下的阉党遭到了清算,朱由检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魏忠贤就这样死在了朱由检的算计中,成了这场政治风波中的失败者。
然而,此时的崇祯根本没意识到魏忠贤的死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影响,直到十几年后,当他意识到魏忠贤的重要性时,为时已晚。
崇祯十七年三月,朝堂上的气氛十分紧张,不论是朱由检还是文武百官,都被大厦将倾的绝望扼住喉咙,无法呼吸。太监曹化淳站在皇帝身边,长叹道:“如果魏忠贤还活着,事情绝对不会发展到这种境地。”
听完这句话,崇祯若有所思,他终于想通了皇兄在弥留之际为什么要留下那句“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在闯贼兵临城下,大明基业朝不保夕之际,朱由检没把心思放在如何对敌上,竟还有闲心考虑将魏忠贤殓葬。
为什么朱由检会在这种关键时期,否定了自己早年对魏忠贤的处理,重新审视这位权宦的价值呢?
明熹宗临终之际,对朱由检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重用魏忠贤。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明熹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高度肯定了魏忠贤的价值,其中固然有个人私情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明熹宗认识到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时的能力与远见。
魏忠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作出了不少残害忠良的肮脏勾当,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魏忠贤的功绩。熊廷弼在辽阳打了败仗,若非魏忠贤力排众议,熊廷弼根本没机会戴罪立功。而孙承宗、赵南星等与魏忠贤有间隙的能臣,也是靠魏忠贤不徇私情而获得了上位的机会。
由此可见,魏忠贤还是心系国家且知人善用的。
总体来说,魏忠贤总揽朝政的过程中,国内的形势相对平稳。完全可以说,魏忠贤是大明的“续命丸”,他的上台让苟延残喘的大明延续了几十年寿命。
朱由检上台后,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各地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关外异族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中,朝廷急需一位像魏忠贤一样的能人。虽说当时的局面,凭借魏忠贤一人之力很难扭转,但至少可以延缓大明败亡的趋势。然而,朱由检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稳定一时的形势,借着满朝文武的“倒魏”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扫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
干掉魏忠贤后,朱由检春风得意,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铲除魏忠贤始终被朱由检当成人生中的“得意之作”,居功自傲。自满的朱由检,迅速陷入自我崇拜中,对自己的政治能力十分迷信。虽说朱由检为政勤勉,励精图治,但这种心态使他陷入刚愎自用的死循环。此外,朱由检的思想非常极端,他一度认为与魏忠贤做对的就是忠臣,因此他启用了保守迂腐的东林党人。
显然,东林党人对十万火急的战事根本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政策,他们只会在朱由检面前大放空炮,说一些放之历朝历代皆准的套话。可笑的是,朱由检非常吃这一套,那些空谈被他错认为是治国良方,深以为然。在大明生死攸关之际,儒将们有何作为?杨鹤坚持要对民风彪悍的闯军进行“招安”,袁崇焕则与皇太极这只塞外猛虎谋皮。抛开这些儒将毫无意义的愚忠不谈,他们的庸俗和无能,就像癌细胞一样在朝廷内部滋生。
尽管崇祯事必亲躬,但他缺乏远见,瞻前顾后,毫无作为。此外,朱由检的性情暴虐,动辄对大臣挥动屠刀。因为朱由检有非常严重的疑心病,崇祯一朝的官场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变幻无常。在短短的十七年里,朱由检竟先后任命、罢黜了十七位刑部尚书。这种令人窒息的高压态势,使民间的人才不敢请缨投效朝廷。
朝廷无人可用,朱由检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培植私人势力,重新启用宦官,最终一手酿成“十万太监亡大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