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IPO市场或再创新高,消费类企业将成为今明两年市场的核心增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作者:Stone Jin,36氪经授权发布。
不可否认的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中国企业的上市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事实上,综合多家投行给出的数据,鉴于今年上半年的发行情况,2021年将成为历史上股票及股票相关业务最好的一年几乎已成定局。即使,2020年已经是一个record year。
从供需两端来看,今年的融资规模或再创新高,更多还是需求端所决定——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然产生了更多寻求上市融资的需求;当然,供给端,即市场提供资金这一端,全球整个市场尚处于较为宽松的流动性,货币供给相对充足。两方面叠加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今年的向上走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下在筹备IPO时或许也的确需要从更多维度来考量:
其一、监管层面。
诚然在一家企业考虑IPO时间和上市地点时,监管只是诸多考虑因素之一,且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看,国内的监管政策也在持续完善的过程中,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也并非是一个陌生事件;但至少,在SEC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后,对于可能风险不可控的中国创新型企业来说,究竟何时、前往何地上市,必须变得更加谨慎以及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
其二、站在整体市场环境的角度。
2021年上半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上市首日表现不及预期乃至破发的项目不在少数。
对于这一点,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资业务的联席主管王亚军向《IPO早知道》表示,上半年其实并未出现IPO估值比PE估值低的情况,更多发生的“仅仅”是后市交易过程中市值低于PE估值或crossover估值;而下半年出现(IPO估值比PE估值低)的概率较大、且可能发生这种状况的项目不止一个。
王亚军强调,在(机构)投资者对资产更有选择性、对估值更有纪律性的趋势下,发行人一定要非常准确地聆听市场的声音,“不能根据自己印象中的估值或是想象中的估值去做发行,必须更多了解市场的估值和市场的想法。”
这里不妨介绍一下,迄今为止,高盛在2021年已领导了20宗中国企业海外IPO,在国际投行中承销总额排名第一;其中包括15宗TMT和5宗医疗,在这两大板块中承销额均居国际投行首位。同时,在市场中已经完成的6宗TMT公司的中概股回归IPO中,高盛领导了其中的4宗,位居所有投行之首。
而在A股发行方面,高盛同样引领其他国际投行排名第一,在未来科创板发行承销和保荐方面起关键作用。
其三、具体到单个项目的准备工作。关于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点:
1、股票故事一定要有吸引力与独特性——Me too这类故事将不见得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没人关注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很难做得很好;
2、在寻找投资者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一个具有一定挑战的市场里,每个投资者的反应和风格都不尽相同,故对于不同的股票、股市、适应哪一类投资者都要做出清晰的判断;
3、上市要有战略性思考,即如何平衡好IPO价格和后市交易表现之间的关系。通常而言,IPO发行后跌破发行价和短期暴涨都不是一个理想的表现,更多时候需要发行人能够收集好市场的估值反馈、倾听市场声音,最终按照市场的反馈和声音定出一个市场价格,尤其在与前一轮融资存在明显差异的时候,这一点至关重要。
另外值得特别提及的一点是,从市场投资主题和发展趋势来看,消费类项目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或将成为TMT、医疗、中概股回归后的第四大IPO板块。这主要由于这些企业也逐渐成长到了这个阶段。
从广义上来看,当前的消费类项目仍然围绕“衣、食、住、行”展开;细分来讲,具体表现形式则涵盖新式饮料/食品公司、连锁店模式、美容/美齿服务等。
在上市地选择上,过往消费类企业几乎清一色地选择在香港上市,未来带有相当科技属性的消费类企业也不乏尝试更多元选择的可能性。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消费类企业将成为IPO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