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1日 13.3°C-15.4°C
澳元 : 人民币=4.7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先秦时代说起——中国古代发饰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023-04-14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蓄发不剪,便需要用物品将其固定,于是,为了满足实用性及审美的双重需求,各种发饰应运而生。

发饰属于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本就与等级制度、民族礼俗息息相关,头发既是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又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意义,因此发饰作为头部最显眼的装饰品,除了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之外,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俗及伦理制度。

一、先秦时期发型与发饰概览

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来看,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发式主要有披发和辫发两种。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发式即为发髻。发髻是将头发挽束起来盘在头顶或垂在脑后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大多数的文献记载都倾向于认为它是传说中燧人氏时期的产物。总而言之其也起源于先秦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发式变得更为多变,而发饰也悄然诞生了,现如今亦能找到不少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物。

发笄(jī)是先秦时期最为普遍、出土数量最多的发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材质多为骨、角、石、玉之类,后来又出现了铜笄、金银笄等。铜笄之名甚至也见于史籍。

除了笄以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发饰,也就是冠。考古资料所见先秦冠饰大致可分为三种,分别为頡、玉冠饰和雀屏冠饰,不过它们的出土实物却并不多。

二、战国秦汉发饰的考古发现

随着披发和辫发的习俗渐渐消失,束发挽髻成为男女发式的主流。不同于男性发髻皆结于头顶以便戴冠,女性的发髻种类繁多,名称也较为复杂。椎髻、垂云髻、堕马髻、九鬟仙髻、分髯髻、高髻等等,都是当中的典型。

到了汉代,妇女流行的发髻还有瑶台髻、迎春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发髻花样如此繁多,不得不说与王朝统治者的喜好有莫大关系。

至于发饰,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的发饰有:簪、钗、步摇和华胜。其中以簪、钗最为普遍,且出土数量众多。

发簪的最初用途,仅仅是绾束头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后来却与炫耀财富、以及彰显身份搭上了关系。除了骨、木、金、银、铜等材质外,玉簪、玳瑁簪和犀角簪颇受汉代贵族的喜爱。

两汉时期又是发钗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发钗形制比较简陋,通常以金银铜丝为之,两端垂尖,于中部弯折合拢,形成平行的双股。

这段时期的簪钗实物,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形制较为简单,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材质也多为骨、角、铜、银等较为廉价易得的材料,与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尤其是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严重不符。或许是因为步摇的兴起,使人们对于簪、钗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至于步摇,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首饰。何为步摇?长期以来,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都一直尝试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着手寻找着答案。

《风赋》中有过“步摇”的描述,而关于当时步摇的具体形制,辞赋中虽然没有交代,但却提到了这种首饰上面装点有“垂珠”。

与此相同的记载,还见于汉代刘熙的《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说明“垂珠”是早期步摇的一大特征。随着佩戴者脚步的颤动而摇曳的,还不是后来所说的花枝,而是这些垂珠。

堪与文献印证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91出土的帛画,图中就刻画出了步摇的主要特征。辟邪的外形与天鹿相近,但有两角双翼。

汉东方朔《海内十州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人们将这些神兽形象安排在步摇上,恐怕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还含有祛邪纳祥的用意。

此外绳也是古代的一种饰物,最初专用于妇女。其制以金、玉等材料雕琢而成,后形制变异,亦可用彩帛、色纸等材料为之,使用者也不限于女性。

说起胜,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西王母的故事。西王母是古代神话人物,传说为生命之神,能使人长生不老。嫦娥在奔月前偷吃得“不死之药”,据说就是由她的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

西王母的服饰有一个鲜明特征,即戴胜。由于西王母被视为生命之神,其所戴的饰物也就有了吉祥寓意。我们从四川合江东汉墓出土的石棺两端,即可看到胜的图形,其用意显然在于祈求神灵的庇护,使死者长眠不朽。

三、汉以后发饰的发展

魏晋六朝时代,发饰多沿袭汉制,依然繁富,包括簪、钗、步摇、花铀、梳蓖、镊子、玉珑璁等,有不少花样,其中还是以簪、钗、步摇、华胜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的簪、钗等发饰,在南京象山的东晋王丹虎墓发现金钗、金簪等。

湖北鄂城西山吴国墓中出土有金钗、银钗,在江苏宜兴晋墓出土的一件金钗头,为圆球形,上镂三层花纹,还留下小凹槽,以嵌宝石。

在辽宁锦州晋墓中也出土一件银耳挖簪,这种附有耳挖的瞥子后来称为一丈青。

步摇在这时有了很大变化,连缀着花叶之类的造型。在辽宁北票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一件金步摇,下有两条金片交叉,上联一个黄金小底座,伸出六枝招条,枝条上缀可以摇动的金叶。

隋唐时代国家统一,文化发达,发饰也是千变万化,既继承了前代的各种簪、钗、步摇、布帛扎额、玉珑璁等,又形式不断翻新,各种各样的珠宝都被装饰于发髻之上,可以说是华贵非凡。

步摇不仅有如意状的,上垂珠络,插在发髻两边,也有凤形步摇,考古发现中如韦洞墓壁画上就有仕女戴着一支凤凰步摇,口衔珠串。

此时的女子还喜欢把金银步摇、簪子、花钗等一起插在发髻上,称为宝髻。五代发饰的考古发现代表可见于江苏海州五代王氏墓中出土的金钗、梳蓖、琉璃花钿等,仍可见隋唐时期发饰繁盛之余晖。

在隋唐和五代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大量发饰资料,如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都表明隋唐时期,政治的统一带来了发饰的高度发展,是发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宋代注重礼教,此时的发饰,虽不如唐代华丽,也是缤纷多彩。发饰也是钗、簪、梳蓖为主等,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款式。

在福建泉州南宋少妇黄升的墓中就出土了花头钗,黄升头上梳高髻,在四边分别插上四枚角蓖,又于发髻上插上鎏金镂花银钗三支。

江西德安市周氏墓中出土了众多发饰,有一个金丝编的髻,头上插着鎏金钗、银簪等。

历史文献中也多有记载,《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公主出降,又有宫缤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可见,宋代的发饰在前代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

辽、金时期的女子发饰和中原互相交流,多受汉族文化影响,给发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后代元、明、清三代,不论是从材质还是样式等方面,发饰发展愈发蓬勃,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发饰文化的成熟之貌。

结语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逐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

也是在春秋战国,中国人民的衣冠样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又与百家争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墨家对于衣冠的形式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讲究。

诸侯各国的地理条件以及风俗习惯均有大大的不同,在衣冠服旆的崇尚方面一向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就了中国发饰历史中千变万化的发展,才有了如今五花八门的发饰文化。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