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8日 7.5°C-13.4°C
澳元 : 人民币=4.73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2022-08-03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 1

在当今吃购住行都深度在线化的时代,你有过被 " 大数据杀熟 " 的经历吗?

北京市消协曾发布的 " 大数据杀熟 " 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00% 的被调查者认为 " 大数据杀熟 " 现象是存在的,88.32% 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现象普遍或很普遍。

此外,还有 56.92% 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 " 大数据杀熟 " 的经历,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网约车等领域均是 " 重灾区 "。

如今这一话题被演员马天宇再度 " 喷 " 上微博热搜。其在微博发文吐槽携程旅行对客户数据杀熟的行为," 明明三千多的票,点进去就变成六千多,最后变成一万多。吃相太难看!"

微博发布后很快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纷纷在评论区附议,称赞马天宇勇于发声,作为公众人物揭开了一个网友们早就熟知并为此苦不堪言的事实。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 2

在相关的热搜话题中,网友们纷纷吐槽,除了携程,许多平台都存在着 " 杀熟 " 行为,一般表现为新客显示的价格低,老用户显示的价格存在差异,往往更高;老会员的优惠力度不如新注册账号等等。

实际上在马天宇吐槽之前,携程已经被多次质疑大数据杀熟行为。尽管携程官方多次否认,强调 " 百分百保证,绝对没有杀熟 ",却仍并未完全平息网友们的质疑声。

2018 年 5 月,携程被网友诟病,在相同条件下对用户展示了同房不同价的现象。基于此,携程于微博上发布一篇《携程 " 大数据杀熟 " 了吗?并没有》的长文以澄清。

携程表示经过调查,没有发现对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定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网友所看到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等差异导致的。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 3

2019 年微博网友 " 陈利人 " 爆料称携程再次出现 " 大数据杀熟 " 行为,其表示曾想在携程购买一张总价格 17548 的机票,由于未选择报销凭证,修改订单内容后再次购买时就得到了没有余票的反馈,尔后再次重新搜索该航班时竟然有票,但价格却涨了近 1500 元。

察觉不对劲的陈先生去其他平台查询同一航班的余票和价格,发现不但票的数量充足,而且价格还比在携程第一次查询时低了不少。

对此,携程做出否认的回应并对陈先生购买过程进行复盘:陈先生所遇到的问题都是由于新版本软件在机票预定程序中存在 Bug,该 Bug 影响到约 1300 名左右票量紧张情况下的用户,涉及到的成交订单约 100 个。携程表示将主动与被影响客户联系,承担用户因此产生的损失。

同样的情况在飞猪旅游平台上也曾出现。知名作家王小山曾连发两条微博吐槽飞猪 app 利用大数据杀熟:" 我弃用之前先骂半年。一张机票,查 1104,到订的界面变成 2322,过几个小时变成 2796,在别家订了,1300,返回飞猪,又变回 2322。"

最后,飞猪官方微博转发并澄清,并表示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 4

其实不止在线旅游平台,其他互联网平台也都有过大数据杀熟方面的舆论争议。

此前许多网友称,滴滴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同一起点与终点的情况下,老用户打车的费用比新用户打车价格高出不少,而且苹果手机的用户打车的费用往往比 Android 手机的用户打车的费用要高。

针对该舆论,滴滴出行总裁在微博上做出正面的回应:滴滴出行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在起点与终点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用户打车的费用不一样是正常的。

打车的费用是由路程、每公里的单价、行车速度以及是否有优惠券决定的。而且,每个用户的规划路径不一样,打车的费用也会不一样。

无独有偶,不少网友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被美团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和朋友出去玩时在美团看中一家酒店 330 元左右,发到群里,一位朋友搜了要 280 元,而另一位基本没用过美团的朋友预订只要 240 元一晚。

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 5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用户吐槽称,在电商购物平台买同一件东西,也会出现一个账号显示的价格是另一个账号三倍的情况。

由于此类行为多年来时常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消费者协会、工信部,文旅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也不断加强监管,同时法律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2020 年文旅部发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

2021 年 2 月 7 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 " 大数据杀熟 " 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2021 年 9 月 1 日和 11 月 1 日,《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正式施行,对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大数据杀熟 " 等行为作出针对性规范。

大数据杀熟一词最早从 2018 年开始逐渐出圈,还曾经当选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然而如今四年过去了,类似的吐槽声依旧存在。

在监管、法律不断施压的同时,或许各大互联网平台也该真正想想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曾宪天 实习生 曾沛琳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