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6日 11.3°C-13.0°C
澳元 : 人民币=4.8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2022-05-27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从生理学来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能量也只有一种,当它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便会转化成“死能量”,从而造成我们的愤怒、嫉恨和毁灭;当它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便会转化成“活能量”,展现在我们身上便是热情、爱意和创造力。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生命处于茁壮成长的状态时,这种年龄阶段会让我们更加富有动力,而人到中年,身体和精神机能都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会生命的渴望,并且会对家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 1

例如“中年危机”,就和老人所等待的死亡一样,如果一个人是饱满地活了一生,那么相对来说他会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但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是虚无的,是虚度的,那他在面对死亡时是十分恐惧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的老人来说,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每天都在医院中消耗金钱和时间,那么这种饱满感的情绪也会随之下降,担心自己的一生是否就要就此了结,甚至可能没有时间去弥补,因此会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并且这种危机感是十分真实且真切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和丈夫婚后在城里居住,公婆在乡下居住,之所以不住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是思维和感情的差别。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 2

所以我们一直用这种分居的方式来相处,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回乡下看看老人。

但好景不长,一日婆婆在下地干活的时候晕倒了,小姨打来电话张口就是指责。见到婆婆的时候,婆婆已经醒了过来,没有什么大碍,检查之后身体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这件事情之后,我们也总是会接到小姨或其他人的电话,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指责,但是说的这些事情是我们没有从婆婆那里得知的,那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婆婆跟他们讲,在借助他们的嘴传到我们这里来。

后来我才直到,原来这种方式,只不过是穿上“道德外衣”的“绑架行为”。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 3

婆婆自尊心很强,宁愿自己生活苦一点,也不愿意麻烦我们,所以心中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便会去和别人讲,如果我们听到了并且照做了,那么她就非常满意,如果没有做,也避免两个人之间出现尴尬争吵的局面。

所以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一种“假性的自我牺牲”,树立了自己的高道德,但实际上将子女至于无法做人的田地。但我们也不可指责,要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

一般来说,会这么做的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是非常要强的,随着年龄造成的身体虚弱和能力下降,他们不得不用这虚假的“道德”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两相适应,多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指责只会加重老人这样的心理。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 4

这也告诉我们,老人的“衰老期”其实代表着他个体在成熟之后的一系列形态学,包括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退化,这种退化会造成他们的“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等,所以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同时心理学家也认为,当老人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如果有病痛加持,那么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是老人与子女与社会之间脱节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上不适应,老人会觉得自己是一种累赘,会降低他们的存在感,随着他们的社交活动变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这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就会降低,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疏离”。

当丈夫多次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后,我才明白:人到老年,为难了家人 - 5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和失去,老年人的现状也是我们的将来,所以心理发展的过程既然会升高,就一定会有衰退,这种衰退不一定会成为增长的对立面,也许是可以成为老年人生活的调养器。

因为老年人的个心理发展其实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和因素共同造成的,正确理解老人对生活的依赖感和疏离感,我们才能更好的知道他们所表现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一定的重视,就会造成老年人心理活动的衰落,如果老人在后期有患病的情况,那么这种衰落感就会更加的严重,所以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