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童年爱吃的 5 毛零食,背面都写着 Made in 潮汕
黄昏,美丽下班路上,报刊亭处,一个妈对她崽说:你不走我走。
小孩呜呜呜,一步三回头,望那袋,香菇肥牛。
一下子勾起了我十五年前那不堪的回忆: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穷小鬼的苦痛似乎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有落泪的冲动。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我头脑一热就去地摊零食铺扫荡我的童年回忆。
结果老夫的童年の魂死去多年,以前光是看到都馋的香菇肥牛、留香展翅、5+2 套餐,如今像选妃一样扫视一圈,丝毫没有翻牌子的欲望。
来来往往打量它们三遍之后,一丝若隐若现的联系出现在它们身上。再打量三遍,一道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力量直击天灵盖。
" 潮州市潮安县 XXX 有限公司 "、" 揭阳市 XXX 有限公司 "、" 潮州市潮安县 XXX 食品厂 "……
原来我死去多年的童年の魂葬在了大潮汕?!
谁的青春无潮汕?
" 全国小学生从爹妈衣兜和钱包里偷的零钱,一半流入了以湖南为首的辣条厂商的钱包,另外一半流入了潮汕零食厂老板的钱包。""
在寻访过儿童零食集合店后,我得出此结论。
此言不虚,因为五毛零食们总会在外包装印上厂商大名," 潮州市 " 和 " 揭阳市 " 在你的青春里持之以恒地发光发热,只是你吃得太欢没有发现。
比如香菇肥牛和北京烤鸭,它俩就是潮汕在豆制品零食圈叱咤风云的代表,是许多小朋友童年的物质文化遗产。
尤其是香菇肥牛,没吃过也见过。它和卫龙两兄弟的奋斗史真的我哭死,从校门口小店开始就一起打拼,亦敌亦友,后来一同 " 出道 ",进入大超市成为开架零食。
膨化食品作为垃圾食品中的王者,潮汕在生产上下了很多功夫,推出了一系列 " 妈见打 " 经典,像是南京板鸭、小米锅巴、虾仔面 …… 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致癌物。
就连咪咪都是潮汕生产的。
作为一个常年偷大人钱买零食被暴揍的人,我只能说,小米锅巴值得我过这种刀口舔血的生活。每次咀嚼它的时候我都在思考,不能生成锅巴的电饭煲有什么存在价值?
潮汕厂工们还为全国儿童的蛀牙流下了许多汗水,什么清凉奶糖、仔仔棒、橡皮糖、汽水糖、水果硬糖、跳跳糖。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朋友的舌头洋溢着五彩缤纷的青春色彩。
凉果类是一个冥顽不灵家长的最后一丝倔强,是对孩子的唯一一次屈服。那些校门口拗不过自家小孩的妈妈们,环顾小卖部一圈,能入她们法眼的,只有迷你装无花果和九制陈皮。
这些五毛零食,作为对外产品,成为了全国儿童的共同体验。
一些潮汕内部的家长,会出于镇压自家小孩嘴瘾的目的,用 " 这些都是外省仔吃的呐 " 妨碍准备冲进小卖部的少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如果有机会深入潮汕农村腹地,消费体验的确会更上一层楼。
据某富豪回忆十年前在潮汕农村的 shopping 经历,小卖部除了本土的香菇肥牛外,几乎找不到别的五毛零嘴,一块已经是大牌汽水或者泡椒凤爪这等贵物了。
五毛零食是路人,一毛零食是吾乡。在那里,一毛钱的销量冠军是猪油糖,三毛钱的斗地主面叫人牵肠挂肚。
猪油糖的味道着实是不敢恭维,但单价三毛 " 斗地主 " 却是回村的诱惑,由于童年还尚未习得淘宝技能,所以只有返乡时才有机会吃到。回村当天,富豪必斥三元天价买个十包坐在天井底下狂嗑。
直到他妈在回城的巴士上拉开背包,发现一个黑色垃圾袋,打开里面全是这玩意,直接给气到晕车。
潮汕零食到底有什么魔力?
作为大量经典零食的集散地,潮汕是中华低龄儿女实存名亡的精神故乡。
常言道,有趣的零食万里挑一。潮汕零食之所以能够成为童年の魂的存放地,靠的不是什么狗屁缘分,而是 " 零食海 " 战术。毕竟零食多了,总有一款适合你。
打造一个经典的 " 香菇肥牛 ",背后也许是一百个没有火起来的 " 草菇肥猪 "。
这种强度的造星工业,没有百来个食品厂搞不来。巧的是,潮汕正好就是有名的食品加工地,比较密集的就是一堆五毛零食包装底下写的 " 潮州市潮安县庵埠 "。
在庵埠,每天都有大包小包的五毛零食被流水线排放出来,奔向四面八方。
足够多的零食里,总算是有一些潜力股了,但要能大卖,关键还得摸清小屁孩的想法。
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品格。买东西,首先也要看它的品格。只有品格达到了心目中的标准,小孩才会买账。
好衣服要潮,好内裤要烧,那么好零食要什么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潮汕厂家们就对零食的品格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份善解人意的垃圾食品,最懂小孩子手中五毛的来之不易。
所以在地摊零食的生产定位上,潮商们坚持儿童的口腹之欲与社交需求两手抓,力图让小朋友的五毛钱发挥出最高的价值。
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原则,从潮汕走出去的零食,基本上不存在五毛钱买一口闷,这笔巨款花出去,起码能让好几个小孩过足嘴瘾。
比如在小卖部,五毛一根的 " 真知棒 "" 珍宝珠 " 往往少人问津,但一毛一根的 " 仔仔棒 " 就卖得很好,同样是五毛," 仔仔棒 " 能让五个人都吃到棒棒糖。
贫穷儿童的世界,讲究的就是一个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花了钱,既吃到了糖,又增进了友谊,可谓是将钱花在了刀刃上。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侠义习气,多半是靠校门口小店前分吃一份零食弘扬起来的。
但也助长了一些不良风气。在民主竞选班干部前夕,一些势在必得的候选人便会斥巨资购入大量零食行贿。奈何总有选民拿了好处不办事,导致他们 " 倾家荡产 " 还没选上,赔了夫人又折兵。
摸清五毛零食的品格后,一个上档次的名字至关重要。是经典还是糊逼,就看这一步。
经过多方考据,我发现,厂家在命名上有很多策略。
比如糖类和凉果起名通常是开门见山望文生义,精髓在于卖点突出,不含糊其辞。
像是爆炸果汽、劲跳糖、九制陈皮、无花果 …… 每一款产品不仅是啥明明白白写在包装上,绝不欺骗小孩的天真,更不考验他们的智商。有的商家为客户操碎了心,甚至抠一点实物图出来 P 在包装上。
而卖相古怪但口味极佳的零食,往往辅以全封不透明包装,为的是瞒天过海。
此类零食在起名上尤其考验策划部内功,所以相当罕见。他们通常以一个神秘的名字迷幻天真无邪的卖家,只要小孩上当买了,吃完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香菇肥牛和拖肥便是善用此招的个中翘楚。
还有用心险恶的 " 狐假虎威 " 起名法,可以说是北京烤鸭和南京板鸭的成名技。
早年潮汕零食厂走在蹭热点的时代前列,零食在命名上执着于和一线美食贴贴,力图飞上枝头做凤凰。
" 北京烤鸭 " 和 " 南京板鸭 " 这俩货的野心在声名鹊起后彻底暴露。在市场混出头真的很难,与其以 " 豆皮板板 北京烤鸭味 " 和 " 膨化片片 南京板鸭味 " 这种鬼名字在零食海中被雪藏被忽视,不如铤而走险把自己当成冒牌中华名菜。
味咪仿咪咪是莞莞类卿,而它俩充其量是大灰狼扮演外婆。
没承想这招大获成功,隐隐有冒名顶替之势。因为不少小屁孩没吃过北京烤鸭南京板鸭,有的连这俩大名都没听说过,只把两包五毛零食当作神。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版权意识崛起之后,正牌名鸭也许是感受到了身份危机,涉嫌虚假营销的冒牌鸭迎来了秋后算账。
冒牌鸭连夜在包装上加了个 " 味 " 字保命。
好在早年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阴沟里翻船,现在还能在某宝上看到他们兴风作浪,月售成千上万。
但它们还是忍辱负重,打上了 " 怀旧零食 ""8090 后童年回忆 " 的 tag 出现在市场。只不过将它们视作童年回忆的人,已经不会在各大中小学校门口迈不动脚。
就着窗外的小雨,我咀嚼着小米锅巴,心想当年在刀口舔血偷钱买垃圾食品吃的日子,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