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5日 15.4°C-18.2°C
澳元 : 人民币=4.8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七大姑八大姨的夺命连环问?过年的你也有这些烦恼吗?

2022-02-10 来源: 壹心理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From:

过年了,每年我最害怕的时候又到了。家里亲戚朋友挺多的,从初一到十五络绎不绝。我最怕两件事:七大姑八大姨的夺命连环问和各家攀比。

七大姑八大姨的夺命连环问不外乎升学就业找对象,可是每来一个人就要问一遍,我都快听吐了。有的还特别喜欢给建议,那些建议我根本用不着,甚至有点异想天开。

攀比的时候就更可怕了,人人都想踩低别人显得自己很优越。这家女儿党员转正还保研,那家儿子留学归国年入百万有车有房,谁谁家小孩带爸妈出去旅游…我想告诉自己我不在乎,可是听多了心里还是酸酸的…

过年好难!

——小甲

七大姑八大姨的夺命连环问?过年的你也有这些烦恼吗? - 1

TO:

Dear 小甲,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不得不说,岩心真的深有同感,而且岩心相信应该也有很多人跟小甲一样,一到过年就要应对这样的“挑战”。一方面,各路亲友突如其来的关心令人费解;另一方面,我们虽然也想努力装作对这些出于“关心”的问话满不在乎,但人非圣贤,孰能无“痛点”?而这些亲戚好像最会的就是戳人痛点!再说,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哪怕自己就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好像也总是能“哪壶不开提哪壶”,用另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压得我们自惭形秽……

平凡如我们,既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又不够优秀到成为永远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很难像网络上那些神回复那样,做到字字珠玑准确回击。社恐的孩子更是连身处这样的环境里都会感到极度不适……

那,这个命题真就这样无解了吗?

岩心在这里想用两个问题,来帮助你找到答案。

01

“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询问真的是出于恶意吗?

大多数时候,这些夺命连环问都不是出自恶意,甚至有些时候问问题的人都算不上是有意。

既然如此,我们或许不用每次都用如临大敌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换个角度想想,在那样的场合,他们会不会也不过是想要找个话题开始聊天而已?

在大多数互相不熟悉的社交场合(尤其见于亲戚之间),当眼前直接的实质性话题聊完后,为了避免尴尬,大家其实都会习惯性地从对方身上的标签开始联想和延展话题。因为不是多么亲密的关系,个体之间的经历和眼界往往也悬殊,我们不会直接将话题切换到自己的专业话题或者是人生观价值观上,就算是想聊各类八卦都有可能因为代沟而无从谈起。

话题的范围缩小再缩小,最后问出口的很可能就变成——“今年几岁了?”“啥时候开学/放假呀?”“学习/成绩怎么样?”“以后考研/工作吗?”“有男/女朋友吗?”等等。而习惯于平时和朝夕相处的同学畅快交流的我们,这种关心看起来多少显得有点尴尬和“不合时宜”了。

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成为这样“没话找话说”的“大人”。比如最近几年,岩心发现自己在遇到弟弟妹妹时,也会不自觉地问起他们的学习情况。虽然岩心只是想要了解他们的近况,但如果不巧问到了他们的痛点,说不定就会变成“七大姑八大姨竟是我自己”的情况。

通常来说,这些无恶意的问话,既不是对你有多关心,也不是多想捧高踩低刻意戳你痛点。很多人都只不过是害怕尴尬又身处社交旋涡、身不由己只能找话说的“社恐人”。这样一想,“七大姑八大姨”其实也没那么讨厌。

在这样心照不宣的场合,我们甚至还可以试着努力给对方“接话”。接话的内容是否足够真实不重要,有几分真诚也不重要,关键是接话了,场面才不尴尬。

可能还有友友会觉得,虽然对方不是恶意,但就是会感觉对方是在炫耀!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一个人之所以炫耀通常跟ta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有关,即需要通过炫耀表明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从而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到处炫耀和攀比往往是内在价值感不强的表现。换言之,人越缺什么,就越爱炫什么,至少这种东西没有成为ta生活的常态。就比如没有人会去炫耀自己能吃到米饭面条,因为他能吃到,我们也能吃到,即便ta告诉所有人,我们也不会受影响。

如果一个人是纯粹的炫耀、显摆,需要通过显示比他人优越才能获得认同和自尊,那就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特征。他们在自大之下,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亲友,更应该用包容、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待之。

而真正内在价值感特别强的人,也就是处于需求最顶层——自我实现的人,会对自己有清晰的判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更清楚自己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对于拥有的东西不自傲,没有的东西不自卑。

但是这样自我实现的人又有几个呢?大多数人其实都难以免俗,会在好不容易得到想要的什么的时候,忍不住想要和人分享。自己看来只是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在“炫”了。无伤大雅的炫耀,恰恰显示出我们都是一样的“普通人”。

而对于明显不怀好意的问话,岩心认为,“无视”是对对方最好的回击。这样的问话往往是想看到对方窘迫、难堪甚至发怒的反应,并不怀有真心。而逢此佳节,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保持一个好心情,绝不要把自己的真心和感情浪费在这样令人糟心的交流中。一番“啊对对对”,识趣的人想必心里也会有数。倘若对方得寸进尺,我们不妨也祭出“大过年的”这一杀手锏,站上道德的高地,明确地发出“红牌警告”。

02

为什么没法做到不在乎?

说白了,还是因为我们“在乎”。因为我们会在意他们的看法,会因为“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而感到受挫,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需要符合他们口中的标准,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其实跟我们不喜欢看别人在朋友圈秀成绩、秀恩爱、秀offer一样。

我们不想要被拿来与他人比较,不喜欢被这样那样的标准束缚,但我们在做每一个重大选择时,内心却都会受到这些标准的撕扯,因为我们好像还是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无论是亲戚们明晃晃的对比,还是朋友圈里暗戳戳的“炫耀”,我们之所以会因此感到不适,可能正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矛盾点。

我们可以找借口不参加这样的场合,去避免亲戚之间“友善”的攀比,也可以借用聊天技巧“回击”,让对方说不出话来,还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尝试去换位思考,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其实都治标不治本。真的不去在乎又谈何容易?

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典型的耻感文化。儒家常说的“知耻”和“礼义廉耻”,便是这个“耻”。所谓耻感文化,其实就是指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没有面子”和“丢不丢人”。其特征是,在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

李银河也在她发表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提到:“在村庄里,这种想法(追求个人快乐或幸福)不大流行,流行的是办什么都要让大家说好,最好让大家都羡慕。”这并不是在说中国人不追求快乐和幸福,只是后者往往要比前者显得更重要。

B站UP主@全嘻嘻和当了多年记者后辞职去荷兰进修儿童心理学、最终选择在小地方开幼儿园的好友聊天时说到:“我总是会想到一个对我们其实不重要的主流群体的存在,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选择和未来交付给他们的需求和期待,努力去做一个看起来最成功的人,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害怕一步走错就‘永世不得翻身’。”即便是现在标榜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年轻人们,又有谁能够笃定地说,自己决不会在乎别人怎么想,也不会用他人的标准来看自己?

可能这就是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强制”,是一种我们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03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其实岩心也想知道答案,这世上可能还有很多很多迷茫的失意的困惑的人都想要知道答案。但在目前,剥去那些技巧和借口的外壳,我们能做的可能也就是去努力争取了。想要什么去争取就好,至少要先让自己动起来,一边行动一边思考,一点一点地努力靠近那个“自我实现”的自己。

最后,岩心想说,虽然岩心这封长长的回复可能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该迷茫的人还是会迷茫,该受挫的时候还是会受挫,该烦恼的事情还是会烦恼,但岩心相信,机智的小伙伴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沉着冷静应对这些“节日限定”的烦恼。岩心在这个虎年的开端也会陪伴大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最最最后,

祝大家新春快乐,虎年大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