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30日 9.5°C-12.6°C
澳元 : 人民币=4.73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2021-12-2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要明白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多高明,首先得明白贞观期间的朝廷人员组成有多特殊。

派系复杂

:李世民登上帝位,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并没有进行人员清理,故而贞观初年的群臣自带政治派系。

大的层面来说,分为秦王府、太子府、太上皇李渊嫡系;

贵胄众多

:汉、明等大一统帝国的开国功臣集团中,出身布衣、草根的不在少数;而唐朝则多出贵胄——绝大多数原本是隋朝官员,其中,萧瑀、陈叔达,分别出自南朝梁、陈皇族;裴矩、宇文士及、杨恭仁等是前朝宗室、姻亲;裴寂、唐俭、长孙顺德、屈突通、刘政会、窦轨、柴绍、殷开山、李靖等,都是贵族子弟。

这种构成有利有弊。好处是官员整体素质高,便于开展工作;坏处在于要“压住”这些人并不容易。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1

如此复杂的构成,但结果却出奇的好:各种出身、各类派系的人才在同一个屋檐下合作顺畅,不仅没有其他王朝常见的高层内耗,反而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史书称“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即出自原太子府的王珪、魏征习惯于直言劝谏,而秦王府元老房玄龄、杜如晦不仅不反感,反而甘心让位、分享权力;

公元629年,房玄龄主管官员考核期间,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其处事不公,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核查,此时魏征挺身而出,认为房玄龄等“皆朝廷旧臣,素忠直......”,分析他们只是工作量繁重、不可能存在徇私舞弊,李世民便撤销了审查令。

在一个大环境下,如果一两个人比较正直,也许是个人品德所致;但如果绝大部分人都如此,那一定是体系、制度的功劳。

而在封建君权时代,如魏征所言:“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其王、才有其臣,帝王本人才是塑造一个环境关键。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2

简单来说,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有三大特点:

第一,用对的人做对的事,而不是山头主义。

“自己人”这个名词在我们的管理观念中根深蒂固,许多领导者用人,首先不是看对方合不合适、能否称职,而是看对方是否可靠、是不是自己的亲信。

这就造成了一种常态:除非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那些没有山头、但却真正有才的人往往极难被安排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在古代,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无数“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例给人留下无尽遗憾。

但李世民却是一股清流。贞观一朝有个奇怪的现象:秦王府的旧臣,大多小心慎微、谨言慎行,李世民的铁杆尉迟敬德曾被严厉警告,张亮、侯君集被杀;原太子府的王珪、魏徵等却看似更加畅快随意,悉数位极人臣。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3

以魏征为例。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事变前,魏征曾经极力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当李世民夺权后,对魏征处以极刑也不为过。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李世民却一笑泯恩仇,给魏征安排了全权安缉山东的大权。

李世民此举并不是沽名钓誉,他知道,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人心不稳,外有强敌突厥,内部刚刚经历惨烈的宫廷政变,山东地区并非关中集团的传统势力范围,过去曾涌现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一方枭雄。因此,山东稳、则天下安,而魏征身为山东人士,曾先后在窦建德、李密等人手下服务,天生是最适合安缉山东的人选。

说白了,李世民敢用重用曾经的“仇敌”,是因为他知道对方适合做什么,也知道对方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后来魏徵在贞观年间竟能成为人臣的标杆,更是侧面证明了唐太宗一代明君的气度与眼界。

另外,曾经并非自己嫡系的李靖、李世勣,都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委以重任(如灭东突厥的千秋壮举);而那些众所周知的老部下,却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恃功而骄的尉迟敬德被李世民用韩信、彭越的例子严重警告;在秦王府成长起来的侯君集希望做宰相,被李世民以“次第未至耳”(排序还没到)为由拒绝,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凌烟阁功臣确实不够格。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4

第二,用人所长、容人之短,而不是吹毛求疵

人们都有“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惯性思维,很多领导者对部下要求极高:要有才,还得有德,更得听话、忠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任劳任怨、只付出不追求回报,不能有任何低级趣味......最终,往往会变成部下投上级所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包装自己、讨领导欢心这方面,在具体工作层面却只能畏首畏尾,甚至变成做多错多、做少错少,久而久之,这个体系将腐朽不堪、走向灭亡。

在封建专制极权时代,帝王的权力可谓毫无上限,这种情况更是司空见惯,在最高统治者喜好影响下之下,历朝历代为何时常出现奸佞如鱼得水、忠臣屡被排斥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李世民在这方面则实现了突破。在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中,他给出过一番真知灼见: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5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就不再逐字解释了。粗暴点理解:再差的人,在他这里也能被发掘出优点。史书中举过具体实例。

李世民让封德彝为朝廷举荐人才,但过了很久都没什么业绩;面对责问,封德彝狡辩:“并非我不尽心,只是当今天下没啥奇才罢了。”

李世民驳斥:“君子用人跟使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代创造治世的贤,难道是从其他朝代借用的人才?你应该反省自己为啥不能发掘人才,怎能反过来诬陷世人无才?!”封德彝听后羞愧不已。

还有一位凌烟阁功臣萧瑀,为人刚直、对人要求极高,以御史大夫之职参与朝政时,经常挑房玄龄、魏征等人身上的毛病说事,甚至还多次发起弹劾。但在李世民看来,这些毛病都无关痛痒,基本不予理会,仍旧对房、魏信任备至。没多久,他干脆让萧瑀不再参与朝政议事,而是担任太子少傅、干最适合他的事。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啥贞观年间名臣济济、其他大部分朝代都难以匹敌?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帝王本人要承担大部分责任。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6

第三,听取不同意见,不分亲疏、兼听则明。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提出“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对于臣下的言行,君主不加以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蒙蔽),要求君主必须多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接近真实情况。

但“谄谀易合、正直难亲”,古往今来,能够压抑自己内心的喜好、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的领导者又有多少?对那些“挑刺”的臣子,大度点的帝王一笑了之、置之不理;心胸狭窄点的,甚至会举起权力的武器,予以无情打压、迫害。但如果某个朝廷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大臣,那往往距离衰败就不远了。

李世民曾经问过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硃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7

正是吸取了这些教训,谏官这一职位在贞观年间大放异彩。为此还诞生了支撑这一体系的制度。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下诏:“从今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堂议事,都应让谏官随行,有失误立即进谏”。当然,在一旁监督的还有史官。

这是什么概念,

就像如今公司中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时,专门安排一群善于找茬的杠精在一旁盯着,一发现问题就当场发难

。试问哪个企业的领导人都这份自信和胆气?

为了了解官员的真实情况,李世民经常派人去地方巡察;他还要求,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给自己写信、反映朝廷为政得失,而不用担心任何政治错误;

同时,对于自己的错误也能做到及时改正。他曾派人暗中给官员行贿,以“钓鱼执法”的形式挖出贪官。有个小官就因此中招——收受了一匹绢布,李世民准备处以极刑,但民部尚书裴矩表示不服:“为吏受赂,确实该死;但陛下故意让人行贿、害人违法,这也并非圣君所为吧。”李世民不怒反喜,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为啥说李世民用人之道登峰造极?一个不讲究山头、鼓励杠精的皇帝 - 8

贞观年间,君臣一心、共同努力的景象,在中国封建史上极为罕见。人无完人,唐太宗李世民虽有缺点,但在用人方面确实没有其他帝王能与之比肩。他晚年曾说:“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只有掌握高超的用人之术,才能成就封建史上少见的英明君主;他的“自矜”,其实毫不为过。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