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他的最终的结局如何?
最先对大刀王五进行刻画和宣传的,是近代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之一平江不肖生著作的《近代侠义英雄传》。
该书以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为引,带出大侠霍元甲本传,再在从中穿插介绍清末各路英雄豪杰。
按照书里面的说法,谭嗣同就刑时候口占的绝命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
本世纪初,李敖大师为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曾呕心沥血创作《北京法源寺》,书中也以大刀王五为主角。
可见王刀王五其人,是一个时代的侠义英雄符号,名垂千秋。
那么,如此一个义薄云天的侠义英雄,他的最终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大刀王五心灰意冷,厌倦了风云,携大刀归隐林下,优游度日,平淡无奇以了此残生,安然辞世。
这种说法,心地善良的人们感到欣慰,毕竟,相对于谭嗣同的喋血横死,大家都希望好人好命,英雄可以善终。
但大刀王五是个英雄人物,在很多人眼里,英雄人物必须有个英雄的死法,即使遗憾,也要轰轰烈烈。
也许是为了满足人们这种扭曲的心理,另一个关于大刀王五的结局悄然流行: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五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拔刀而起,带领徒弟抗击侵略者,不幸被德国兵乱枪打死,一代大侠悲壮殒灭。
好嘛,这才是英雄的死法!
很多人欢呼喝彩,认为王五就应该这样死才过瘾,才与他的大侠之名相符。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可靠资料支持——其中抵抗侵略者的情节,直接就是短篇武侠小说《冯婉贞》的翻版,不过以悲剧收场,满足了众市井读者的猎奇心。
不管如何,以上两种说法各有支持者:良善的人希望是第一种;猎奇者希望是第二种。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之子刘鹏年,倒是提供了另一个最接受事实真相的说法,但很多人难于接受,所以未能流行。
不过,刘鹏年自己说了,他的父亲刘光第曾带他拜访过王五,他自己还正式拜王五为师习武,与王五是师徒关系,自己相当清楚师父的结局。
刘鹏年说,庚子匪乱,京城的众多达官贵人纷纷远遁避难,带不了的财物就交给开镖局的王五看管。拳匪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很多是想在乱世中浑水摸鱼、发国难财的,到了京师瞎抢一通,听说王五处保管有大批财物,一个个垂涎三尺,成群结队前来索要。王五义正辞严地拒绝说:“吾既许,为守之矣,必取,死我而后可。”拳匪也知王五武功盖世,不敢贸然动手,而从暗中拔枪,“砰”地一枪就把王五打死了。
名震天下的侠义英雄,就这样猝死于黑枪之下,是有些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