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4个表现,提示血液黏稠度增加,需要及时调理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血液黏稠度增加,又称高黏血症,是由于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过高,造成的血液黏稠及血流缓慢。这种变化,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最终可能引起血管堵塞。那么,如何及时发现血液黏稠度增加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对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既然血液黏稠度增加的本质,是血液黏稠及血流缓慢,而血液的流动的功能,主要是为器官供血,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因此,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血氧需要就难以满足,机体会发现相应的信号,其中,常见的表现有4种。如果自己的感觉到某1种或几种变化,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做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专业检查,进行确诊。
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身体发出的第1个信号,是早晨起床后感觉脑袋晕乎乎的,人也没精神,好像没有睡好觉那样。随着晨起后的活动增加,大脑才会变得稍微清醒;但是,吃过晚饭后,精神状态似乎有点亢奋,甚至,到了半夜也不想睡觉。这种身体变化,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生物钟调整,导致的睡眠节奏的变化。其实,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晨起时,身体经历了睡眠时的全身代谢速度的减慢,机体活动最少,因此,是全天的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段。
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身体发出的第2个信号,是午饭后犯困,放下饭碗,就想马上午睡。如果正好有事,没法睡午觉,整个下午都会无精打采,又困又累,思维也不易集中。这是因为,午饭会引起血液循环的加速,比如,更多的血液需要流向胃肠。但是,血液黏稠度增加的人,血液流速跟不上机体需要,而大脑又是耗能最多的器官,由此,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身体发出的第3个信号,是下蹲时会出现不适,甚至不能蹲着做事,否则会出现胸闷气短或呼吸不畅。这是因为,下蹲时,流回心脏的血流会减少,加上血液黏稠度增加,就会加重这种现象,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氧气交换不能及时完成,从而引起缺氧的表现。
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身体发出的第4个信号,是视力改变,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特点是平时检测视力时,并没有发现异常,但是,却会经常出现短暂性视物模糊,看不清东西。这种现象,也称为阵发性视力模糊。因为,血液黏稠度增加后,视神经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不能得到及时供给,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短暂缺血及缺氧所致。
血液黏稠度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年龄增长等,此外,需要特别注意,吸烟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的重要风险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导致动脉壁损伤及炎症,形成斑块,诱发动脉硬化、血栓、心梗、脑梗,使得慢性疾病的病情加重。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延缓病情发展。主要措施,是戒烟;及时补水;保持情绪轻松,减少焦虑及压力;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饮食方面,需要减少脂肪摄入,避免进食过多动物内脏,增加纤维食物的摄入;坚持规律运动,但是,应该避免长时间游泳,防止身体水分过度流失。部分食物可能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可以适当增加摄入,比如,茶、燕麦、芹菜、黑豆、海带、纳豆等。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