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9日 8.8°C-12.6°C
澳元 : 人民币=4.7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2021-09-15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1

带钩是中国古代服饰配件之一,顾名思义就是钩挂腰带的钩子,带钩最初单称为“钩”,见于《左传》、《国语》等书,出土的带钩在自身铭文中也称为“钩”,“带钩”全称似始于《史记. 齐太公世家》。带钩仅用于腰带头部,是束腰革带上的钩,一般是一端曲首一端背有圆钮的形制,相当于今日“皮带扣”,该器物的产生是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之一。

带钩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盛行于东周、秦汉,衰落于魏晋南北朝,但并未消失,在一些场合仍然使用直至今日。带钩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服饰变化趋势一致,探讨其起源、发展与衰落,不但能增进对古代器物的认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华服饰文化。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2

带钩

一、史前时期“带钩”的产生

带钩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300年)就已有成熟的带钩器物出现,在江南良渚文化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和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墓地中有发现,总数仅十余件,且全部为玉器制品,这与良渚文化玉器工艺高超的史实相符合。良渚文化的玉带钩皆属于同一种文化、同一个族群,因此仅是大小有差异,形状几乎相同,均是呈长方形,一端钻孔、一端城U形,打磨精细,有的表面还带有刻画纹饰。钻孔的一端可绑缚细绳或腰带,U形挂钩可钩挂腰带另一端的绳圈,且方便拆卸。

在良渚文化中玉作为“通天神器”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所以这些玉带钩必然是部落祭祀或酋长才能使用的器物。而且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一件玉带钩表面刻画兽面,由椭圆形脸、圆形眼睛和方形宽鼻,推测是良渚文化中的神灵之一,这可作为玉带钩是“通灵神器”或祭祀用品的文物实证。关于与腰带的使用方式,因为没有文献佐证,故此只能从墓葬的出土位置进行推测,在墓葬中发现的玉带钩均在腰部附近,而且U形勾向左,这说明一般人都是用右手系挂带钩。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3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玉带钩

与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史前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率先发明出带钩这类器具绝非偶然。

首先,良渚文明位于江浙地区,适宜耕种、农业发达,这就促使手工业与祭祀迅速发展,其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周边地区,有学者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其次,良渚文化丝织物发达,在各个遗址中都发现大量陶纺轮,从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还出土麻布片、蚕丝(绢片、丝绳、丝带、丝线)和皮毛三大类制衣原材料,尤其是麻布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已使良渚人不再为“穿”发愁,此时人们的服饰已相当讲究,而且在御寒、遮羞、装饰等实用功能之外,还成了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玉带钩显然也有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作用;

最后,此时已发明一片式或套头式衣衫,在腰部束带能方便行动,逐渐成为流行趋势,用绳、带打结束腰已成普遍现象,但打结显然不太方便,容易形成死结,这样就无法迅速解开,因此制玉工匠才发明“带钩”这种方便系带、专供酋长、祭祀等部落高等级使用的服饰器具。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4

良渚文化玉带钩

二、东周、秦汉时期带钩的发展

夏商时期国家的建立,礼制服饰渐趋完备,商代服饰大都是采用上下两段,即上衣、下裳,普通人用绳结绑缚腰带,而“带钩”成为贵族服饰的必须品,发展成具有很强的一种象征身份的“礼器”,所以应用不甚普遍。春秋中、晚期的齐、燕、楚、秦等国已有制作精巧的带钩,这一时期的带钩仍属于中华传统带钩形制,因呈长方形所以也可称为“玉带扣”,如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的一种方牌形玉带钩,黄玉雕琢长方形,蛇首形方折钩。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5

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的玉带钩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带钩”的大发展时期,不但因为华夏民族有使用带钩的传统,也与“胡服骑射”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受胡人影响,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深衣”,穿这种衣服便于行动,更适合骑兵、步兵作战,因此很快流行开来,胡人衣服中部均有束腰装置——S形带钩。这种带钩是胡人独立创造的服饰用具,与华夏传统带钩形似稍有不同,一般呈S形而非长方形,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方体形和琵琶行两种带钩,区别是方体形有棱角、而琵琶形较圆润,小端有U形勾,大端则有圆形凸装圆扣,有更强的系挂功能,因此随着胡服的传入迅速在东周列国中流行开来。因为用于胡服,带钩又从胡名,有犀比、鲜卑、饰比、犀毗、胥纰等名称。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6

战国时期S形带钩

而中原的华夏民族在沿用S形带钩的基础上,为了表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地位,还在带钩上系挂、加装玉佩、宝珠及各种金银饰品,这使带钩逐渐演变成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群身份地位的象征,“带钩”此时不再是贵族专属的“通灵神器”东周时期的带钩有金、银、铜、铁、竹、木、牙、角、翡翠、玛瑙、漆等多种材质,以青铜带钩最为常见。

战国时期中小型墓葬中出土的最多的文物就是青铜带钩,几乎每个墓葬中会放置一个带钩随葬,且没有完全一样的形制,带钩大小、形状、材料、工艺都存在差别,表明这些“带钩”都是专门定做的随身物品。而玉带钩则更加精美,有龙首、兽首、禽首等,采用各种雕刻技法,无疑是上层社会贵族专用物品。湖北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白玉鹅首带钩,通体装饰云纹,可视为战国时期玉带钩的代表精品作。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7

曾侯乙墓出土的白玉鹅首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以束腰“(皮)革带”搭配使用,从画像、墓葬出土位置和雕塑结合来看,使用方式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而钩首挂在“(皮)革带”另一端提前洞穿的小孔中;第二种是将相同的带钩并排使用,相当于第一种钩系方式的叠加使用,一般用于较宽的腰带,这种带钩的挂系强度是单体带钩的两到三倍,适合武士等活动强度较大的人群使用;第三种是环系挂式带钩,属于组合带钩,由铜带钩与玉、铜、铁环组成,以前曾误认为是衣钩,后被文物证实为带钩,另外在文献中也有记载,《淮南子·说林训》:“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这种带钩先要在皮带一端安置圆环,然后将带钩的U形钩挂在环上。秦汉时期仍然沿用战国时期的服饰,带钩也一并沿用,只是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出现铁质带钩。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8

环系挂式带钩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带钩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服饰出现巨大变化,从而使带钩逐渐衰落。

魏晋时期道教玄学逐渐替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故此西晋名流多崇尚黄老,以放浪形骸、玩世不恭为主流,宽袍大袖仙风道骨的服饰逐渐流行开来,以致紧衣束带的服饰逐渐被摒弃,与这类服饰配套的带钩器具亦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其次,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侵中原,在游牧生活中胡人又发明出带扣,最先应用于绑缚战马肚带,随后应用于服饰的腰带上,成为腰带扣。这种带扣具有环孔、舌针与圆环三部分,与今天日用皮带扣形制一模一样,不但绑缚牢固,还可随时按需调节,已经出现便迅速取代了带钩。从此以后,带钩便逐渐成为礼制装饰用品,在后世仍有沿袭使用,却不再是服饰必需器物。

古代带钩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 9

北魏带扣线图

四、结语

带钩最先出现在良渚文化中,全为玉质,均为方形,显然是宗教用品或礼器(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商、西周时期仍旧如此。在东周秦汉时期,随着“胡服骑射”,宽衣大袖的华夏传统服饰逐渐转向束腰紧口,以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这样一来胡人服饰的S形带钩便传入中原,取代了中华传统方形带钩。战国秦汉时期的带钩大体有三种类型,系扣方式也有三种。

在这一时期带钩的材质迅速增多,除玉质之外还有青铜、铁、象牙、竹制等,但以青铜为主。一些高等级贵族还在带钩上系挂象征身份的饰品。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玄学取代了儒家思想,世人服饰又重新流行宽衣大袖,束腰带消失,所以带钩逐渐减少,加之北方胡人发明的“带扣”传入中原,使带钩彻底失去作用,转变为礼器、服饰装饰器,虽然后世仍有少量沿用,但已盛况不再。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