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3日 9.3°C-13.7°C
澳元 : 人民币=4.76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石黑一雄的《家庭晚餐》:代沟即希望

2017-10-27 来源: 财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米琴|文

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名著的启示】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A Family Supper”(家庭晚餐,1982)是美国大学文学课上常选用的教材。小说中没有什么故事,只有一系列线索,引发出一连串疑问。其中一个疑问就是:父亲是否想利用这顿晚餐毒死全家?

有的中文译本将小说题目译作《团圆饭》,这也不无道理。这顿晚餐确实不是普通日常晚餐,而是远在他乡的儿子和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回来和父亲相聚的一次晚餐,颇类似中国俗称的“团圆饭”。可这好不容易聚到一起的晚餐并没什么“团圆”的喜庆气氛。

小说的背景是二战后的日本,叙述者是这个家庭中的儿子。儿子一开始就介绍曾造成他母亲死亡的河豚,一种味道极鲜美的鱼,但如果生殖腺未清除干净就会让食者中毒身亡。他还描写了中毒的人会如何痛苦的细节。母亲去世时,儿子远在加州。两年后回到日本的当天,他和妹妹一起吃父亲做的晚餐。进餐之前,他从妹妹那儿得知,父亲的合伙人渡辺在公司破产之后杀了全家然后自杀。晚餐的重点是一罐鱼汤。鱼肉的味道很鲜美。三个人都吃了一些后,儿子问是什么。父亲说:“是鱼。”过了一阵,儿子又问:“什么鱼?”父亲说:“就是鱼呗。”这时全家人沉默了几分钟,可能是都想到了母亲因食用“河豚”鱼肉而中毒身亡。这些描写颇让人怀疑鱼汤是否用有毒的河豚所做,父亲是否想效法渡辺杀死全家。

从后面的描写看,父亲偏不说出鱼的名称,可能是在考验子女对他的信任。父亲虽然没有回答是什么鱼,儿子女儿依然踊跃地大吃鱼肉,直到把最后一块鱼肉都吃完,丝毫没对父亲产生任何怀疑。因为这顿晚餐,原本疏远冷淡的父子关系有了改善。儿子先前与父母关系紧张,已经多年没回父母家了。父亲现在希望儿子留在日本,还说欢迎他回来住。父亲对女儿毕业后回到他身边也十分期待。这结尾表明,父亲丝毫没有要毒死全家之意。

一些西方读者怀疑“家庭晚餐”是“最后晚餐”,还因为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氛。从儿子一下飞机,父亲和他谈的就是母亲死亡的经过。到家后他又看到花园里那口井——儿时的他坚信那井有鬼魂出没。晚餐前在阴暗的暮色中,他和妹妹一起在花园散步,话题老离不开当年他曾看到的鬼魂,穿白色和服的老妇人。妹妹还一再往井里看。妹妹提到,渡辺趁妻子和两个漂亮的小女孩儿都睡着的时候,打开了煤气,然后自己切腹自杀了。之后,父亲领儿子参观各个房间时告诉儿子,他认为母亲的死并非是场意外--“她有很多焦虑,还对一些事失望”,暗示母亲也是自杀。而在战舰上服役过的父亲说他一直都想成为一名空军,原因之一是战机被击中就没有生还的可能,好像他早就因战败而不想活了。晚餐进行当中,儿子又看到昏暗墙上的照片--穿白色和服的老妇人。他的手僵住了,很可能是联想到鬼魂,竟没想到那是他母亲。看了这些描写后,再回头看小说的开头,就明白了为何“战后,河豚在日本成为极其受欢迎的食材”。似乎大家都有求死之心。关于鬼魂和母亲死的描写很像是悬疑小说的情节,可实际没任何结局,主要反映出大家心中都徘徊着死亡阴影。战后绝望情绪大肆蔓延的日本,希望何在?

小说提供的线索中,有不少是在暗示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儿子觉得父亲长得像周恩来,看上去令人敬畏。但他知道父亲不赞成如此类比。因为父亲特别自豪自己的纯武士血统。这是父子之间的区别之一。父亲是个民族主义者,而儿子没有要把中国人和日本人清楚区分开的概念。

区别之二是儿子更倾向民主的家庭关系,而父亲则总想保持自己的威权。儿子小时候,父亲嫌他说话婆婆妈妈就打他的脑壳,以至于到现在儿子和父亲在一起时,还常常相对无言。儿子觉得父亲谈话方式特别奇怪,总是进行总结式发言,使轻松愉快聊天无法进行。儿子发现妹妹在父亲面前也老显得紧张,“父亲一离开房间,妹妹很明显地松了一口气。”子女在父亲面前都失去了言论自由。父亲说渡辺杀全家是判断失误,儿子刚表示质疑,父亲立刻问:“你难道有别的看法吗?”儿子马上说:“不,没有。”父亲问及女儿所在大学的情况,她只给予极简短的、中规中矩的回答。她甚至不敢在父亲面前提及自己有了男友。

子女对父亲信奉的武士道荣辱观和生死观持批评态度。渡辺自杀,并杀了全家。父亲为渡辺解释道“他不愿带着这种耻辱活下去”,并称赞他是个有原则值得尊敬的男人。当儿子把父亲的话告诉妹妹时,后者说:“有病”。她深为死者们惋惜,特别是两个孩子。父亲说渡辺杀全家是因为受到打击后判断力变弱,儿子立即质问:“你认为他的行为是失误?”以现代人观点来看,那完全是人性泯灭的残忍犯罪行为。

父亲还有排外倾向。在提到商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感叹:“你得与外国人打交道,按他们的方式行事。我不懂我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渡辺也想不通。”而他的儿子已在加州生活多年,女儿也打算大学毕业后随男友去美国。这说明他们都不在乎与外国人打交道,都持有对外开放的心态。

再有就是对战争的态度,父子俩也绝然不同。父亲战时在一艘战舰上服役过一段时间。公司倒闭后他闲着没事儿,还自制了一艘战舰模型。他告诉儿子,他的抱负是当空军。因为舰船被敌人击沉,他就只能在水里挣扎,而飞机被击中后还能做最后的攻击武器。这让人想起二战中日本的神风敢死队。对战争津津乐道的父亲很可能是看出儿子对他讲的这些都不感兴趣,所以对他说:“我想你不相信战争。”儿子说确实不大相信。

父亲很清楚自己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他认为一些父母很可怜,“他们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他们的孩子,造成这种失去的还是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原因。”不过,他试图与儿子和解,并希望和子女团圆。在小说结尾处,父亲认为将来女儿毕业回来之后,事情就会好起来。

“事情就会好起来”,也是在指战后陷于绝望的日本。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已是八十年代初。日本早已走出绝望,事情早已变好。而小说对代沟的描写,正体现出事情未变好之前,日本的希望之所在。

小说中的儿子女儿虽然还有些茫然,不知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但在他们身上已能看到日本的希望。他们的观念与父亲已有了明显分野。父亲集狭隘民族主义、威权主义、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于一身。子女的想法已趋向民主、开放、多元、和平主义以及人性化。如果下一代完全继承上一代的那套思想,很难想象日本能成功进行民主化改革,并进而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注:引文译自英文原著。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