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13.8°C-16.4°C
澳元 : 人民币=4.7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2023-08-14 来源: 书单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很多年前看过一本书,叫《狂热分子》,作者是埃里克·霍弗。

话说第二世界大战期间,霍弗在一个港口当搬运工人,被分配和一个笨手笨脚的搬运工人做搭档,此人工作能力很差,自己的货总是搬不好,但他却非常热心,经常放下手中的活不干,跑去帮别人搬货。

霍弗觉得这事很有意思,于是他就一直在那琢磨,为什么一个人自己的事情都干不好,却偏偏喜欢去帮助别人,难道是因为这人特别具有奉献精神吗?

他越琢磨越觉得有趣。最后他就干脆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狂热分子》。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1

这几天,在网上冲浪,某视频网站,一直给我推送前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在长春跑步的视频。视频中,戴着黑色遮阳帽、面容精致的欧阳夏丹一边跑步,一边回应了关于她“离婚了”的传言,她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单身,就没结过婚,还说自己不是不婚主义者,未来会不会结婚也不确定,并说结婚很美好单身也没差……

欧阳夏丹的回应很智慧,其言语中透露出来的心态,也值得学习——这点我后面再说。

但她怎么回应的倒是其次,我看到该视频后,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会关心她的婚姻状态呢?她结不结婚,关我什么事?我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触发了该视频网站的推送机制,以至于让它不停地给我推送相关视频呢?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到,一直以来,我经常能看到网上很多关于“窦唯中年落魄”的讨论,并时常能看到他坐地铁、骑电动车的视频、照片。同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关心他是否落魄呢?窦唯已经离开娱乐圈很多年了,早就不算公众人物,他落魄不落魄,跟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套用网上流行的一个说法:她结不结婚、离不离婚、他是否中年落魄,会影响我一个月3000的高工资吗?

但事实就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跟霍弗所说的那个笨手笨脚的搬运工人一样,自己的事情干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却特别有闲情甚至热衷于操心别人的事,甚至是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私生活。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以及如何克服呢?这是关键,也是包括我本人在内,最值得思考的事。

#01

通过占据道德高点

掩饰能力不足

-

首先说说霍弗的研究结论。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霍弗最终得出结论:自己的事干不好却喜欢操心别人的事的人,多半不是因为心地善良或奉献精神,相反,是为了逃避责任。

怎么说呢?

就是当一个人做不好分内的事,很容易遭人耻笑或批评,但当他去帮别人干活时,却很容易收获赞美和认可,最重要的是,帮人时,就算干不好,也没人耻笑或批评他,因为主动帮人本身就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情操。

简单来说,这种人耍了一个小心机,即通过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掩盖自身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但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操作。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么干。干的人多了,一旦联合起来,就变成了“狂热分子”。

不得不说,霍弗的观察是非常深刻的,能解释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

就比如操心名人离婚不离婚、出不出轨这种事,一条评论,一个朋友圈,就能随随便便输出自己俯视性或批判性的道德观点。比如面对“欧阳夏丹离婚”的传言,不知道事实就说她肯定有问题才会中年离婚,知道她从没结过婚,就开始“教育”她:还是找个老伴吧,否则将来后悔……又比如关于“窦唯中年落魄”,看人家骑电动车、坐地铁,就说人生活成这样真够失败的,或者又说,他前妻离开他就对了……

看着像关心别人,其实是急不可耐地向别人展示自己面对婚姻、人生时的“独到见解”,从而给自己立一个“我非常懂人生”“我生活得很好”的人设。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2

但实际的情况呢?往往自己婚姻一塌糊涂的人,最喜欢去评判别人的婚姻状态;往往生活一地鸡毛的人,最喜欢输出“人应该怎么活”的廉价鸡汤。这就叫缺什么就最喜欢炫耀什么。

工作中,很多人喜欢聊情怀、勤奋、吃苦耐劳,可一说到结果就闭嘴了,其实也是同一种心理,逃避责任、掩饰无能。

不过话说回来,人的天性中,本就是有那么一点“责任和能力逃避”倾向的,这点谁都不例外。如果搬十天砖,可以替代动一天脑子,很多人都会选择搬十天砖。雷军也说过,许多人都会用“战术性的勤劳来掩盖战略性的懒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战略要动脑,要做判断,并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战术性的勤劳,属于偏执行层面的东西,只要蒙着头往前冲就行了——看着很勤奋,但方向和基础性的策略全是模糊甚至空白的,这样结果自然是不会太理想的。关键,等一旦结果不理想吧,这种人可以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比如“我够勤奋努力了,还要我怎么样?”,再比如,“我是按你要求做的,我做好了分内事,结果不好关我什么事?”

我经常听到一句话,“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其实这话说的没错,但只对了一半,如果“道德弥补能力的不足”只是借口,实质是为了掩盖能力的不足,那就不对了,此时的道德不是真道德,只是一种道德的表演。

现在很多人喜欢讲曾国藩的故事,说曾国藩资质平平,但为人谦逊、勤奋、宽宏大量,因此弥补了他资质的不足,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其实更加真实的历史是,道光六年,曾参加长沙童子试(相当于小学毕业考吧),考了全市第七,道光十三年,初次考秀才就考过了,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他是以36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的,此时他才24岁——有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就是后来的会试,他考了三次才成功登第,但后面最高等级的殿试,他是于同年一次过的,位列三甲第42名。

就这样一个人,虽然比不了那种次次考试都第一的天才型选手,但成绩也妥妥够上北大清华了,哪来的资质平平啊?曾后来写书喜欢自谦,但他是与左宗棠这种天才型选手比较,后人把他的自谦当真了。

最重要的是,老曾喜欢唠叨“怎么做人”,这又让人误会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弥补了他的资质不足,但请注意,他讲道德情操,从来讲的都是“内圣外王”、“每日三省吾身”,换言之,就是自我要求,而不是要求别人。

而为了掩盖自身能力不足之人嘴里的道德,或他们刻意的外在的道德表现,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自我要求,有人在场的时候,他们才愿意表现,所以关于“欧阳夏丹离婚”“窦唯中年落魄”这种事,他们从来做不到只看不评,不仅要评,还特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评论,其实那是道德表演。

#02

通过同情他人

实现自我满足

-

关心“欧阳夏丹离婚”、“窦唯中年落魄”,除了为输出批判性的道德观点,从而建立某种“我比ta更会生活”的人设外,还有一种心态,是为了输出同情。

同情,听起来好像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总比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要好。看到别人遭遇不公、困难,看到大型灾难导致无数人无家可归、死亡,自然生出同情,掉下眼泪,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性美好的一面。

但尼采也说过,“同情别人是一种可怕的自我满足”。同情是好事,可同情心泛滥就不一定了,别人根本不需要你的同情,你还逼着别人接受你的同情,付出了同情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感恩,生活中没事就戴着同情的“雷达”,四处寻找“值得”同情的人和事,那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3

比如,听说“欧阳夏丹离婚了”,就说她如果不离开央视,或许就不会过那么惨了,然后不忘加一句“加油,我的女神”。比如,听闻“窦唯中年落魄”,就说他真可怜,只要他稍微入世一些,生活一定能活得更好……

话说有时候输出同情,就跟输出批判性的道德观点一样,都是令自己很满足很享受的事。这儿的心理机制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同情别人,让自己显得“比别人过得更好”。

这时候的同情,往往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安慰、一种优越感爆棚的说教,与看见弱者或遭难之人后自然掉下的眼泪,是完全两码事,后者是一种共情后发自内心的同理心。

电视剧《亲爱的自己》有一幕,张芝芝带着32岁的销售精英李思雨来家里吃饭,张的婆婆一听说李思雨“年纪这么大了”还没结婚,就开启了“同情模式”:“她32岁了,还没把自己嫁出去,连个家都没有,结了婚再生孩子,怎么也得到三十四五了。”在她眼里,李思雨真的很可怜,要是早点嫁个好老公就好了。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4

这个婆婆是真的同情李思雨的“遭遇”吗?显然不是。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价值观的天井”里,把一切井外的生活都视为错误、可怜、失败,以抬高自己在井里生活的正确性。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类同情只是一种掩饰了的自恋,是“我比你强、比你好”的暗爽。

相对这类“你年纪那么大还没结婚真可怜”的心态,我更喜欢欧阳夏丹在视频中的回应。今年已经46岁的她,依然显得健康年轻自信,但有意思的是,在回应那个不实的传闻时,她一点也看不出怒气冲冲的样子,除了陈述自己从没结过婚、因此也就没离过婚外,她还说“我不是不婚主义者”“结婚很美好单身也没本质区别”“未来会不会结婚也不确定,顺其自然吧”。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5

我为什么喜欢她的回应呢?是因为,面对他人不怀好意的诬陷和猜忌,一般人为了给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正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拔高”那么一点点,同时暗暗“贬低”与自己不同的生活状态。

比如,我以为她面对“离婚了”的传言,会说一些相对尖酸的讽刺之类的话,同时可能还会炫耀自己目前生活有多好,自己就是喜欢单身或不结婚有多棒之类的,但她没有贬低或抬高结婚或不结婚的任何一种生活状态,而是面带笑容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对于这样一个坦然的笑容满面的人,说实话,我是“同情”不起来的。扪心自问,不说人家的社会地位,单说这生活态度,有几个这么通透的?

#03

只看不评

-

从道德批评的角度,或从高高在上的同情视角,去关心一件跟自己毫无关联的他人的私事,关心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折射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某种“缺失”。

霍弗说,自己事做不好却喜欢操心别人事的人,多是些生活中的失意者,其根本心理,就是自卑。

他们不喜欢自己,甚至厌弃自己,想要逃离自我。

关于自卑,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被妈妈带到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后面,说:“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着不动,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嘴上却说:“我一点也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凶狠地瞪着狮子,然后挑衅性地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唾沫吗?”

阿德勒认为,自卑这件事,其实每个人多多少都有那么点,因为人从娘胎里掉下来,就不得不求助于他人,不得不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人。而且,自卑也未必是坏事,它是人类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源之一,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建立在自卑感之上的。

但是,人如何面对自卑,却是千差万别的。就比如那三个面对比自己勇猛、强大的狮子的小孩,每个小孩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有些是假装坚强,还有些是通过进攻、挑衅加以掩饰。

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与人,时而大言不惭的批判、嘲讽,时而同情,多半是为了掩饰、逃避或缓解自卑的压力。

说实话,这是一种比较糟糕的面对“自卑”或“缺失”的方式。而且依据霍弗的理论分析,如果这种嘲讽和同情,获得了某种回响或群体的支持,人们甚至会真的迷失真我,活在虚假的幻想中的道德和人生“高点”,甚至能在群体的欢呼声中干出非常出格的事,比如网络暴力。

但是,人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迷失一会“真我”呢?

现代心理学很喜欢劝导我们找寻和接纳“真实的自己”。但我觉得吧,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本就有双层甚至多层皮,“真实的自己”与“虚伪的自己”,都是自己,一味地追求“真我”,也是够累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傅国涌写的关于金庸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偶像的黄昏:从金庸到“金庸酒”》。

傅国涌说,金庸一再说自己“信佛”,包括他的小说里也经常体现佛家的思想,但他的真实生活却不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金庸先生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有点“财迷”,对金钱和名声的渴望从不餍足,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期,也还在策划着各种赚钱的项目,包括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白酒“金庸酒”,而对权势,他也是不加掩饰的谄媚,有时甚至显得极其肉麻,他写小说,经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现实中他却明确地说,“我不是大侠,大侠是要舍得用生命去捍卫一些东西的,我做不到!”

所以你看,声名赫赫、经纶满腹的金庸,尚且难以做到表里如一,说的和做的,思想和行为,未必是一回事。但我觉得,纸上的和现实中的金庸,都可以称之为金庸。所谓接纳“真实的自己”,其实也就意味着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认真地表演好“虚伪的自己”,完全的表里如一,太累,完全的不表里如一,太假,均不可取。

所以我的建议是,类似“欧阳夏丹离婚”、“窦唯中年落魄”这种事,也不是不能关心,明明想点开,偏偏不点也太虚伪了,不断地关闭平台推送的短视频就累死了,但看归看,最好管好自己的嘴和手,莫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当个八卦、趣闻看看得了,或者通过自己的“浏览记录”,找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也不错。

“欧阳夏丹46岁离婚”、“窦唯中年落魄”: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真相(组图) - 6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铁血柔情爱玛哥
铁血柔情爱玛哥 2023-08-14 回复
我觉得自己每天生活都一团糟,怎么会有闲情去操心别人的事情呢?
恋人心语
恋人心语 2023-08-14 回复
这部《狂热分子》看起来很有意思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