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下午5:30左右,刚刚经过美国圣伊西德罗口岸的一辆卡车里,上演了令人唏嘘的一幕。
当日,一名42岁美国男卡车司机神情怪异,引起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警觉。
没过多久,这辆号称运送家具的卡车就被拦下,而当美国海关人员逐一排查车内状况时,周围人开始倒吸一口凉气。
各种大小不一的家具里塞满了人。不论是洗衣机还是衣柜,甭管那些空间有多么密不透风,内部都蜷缩着大大小小的人……
后来据美国边境警察调查:藏身于各式家具中的11名偷渡者均为中国公民。其中,5名为女性,6名为男性。
直至12月9日,待一切信息核证无误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称,他们在圣伊西德罗口岸的一辆卡车里,发现了11名藏在家具里的中国公民。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官员事后表示:“许多人交了重金却仍被走私者置于危险、不人道的环境中,如同在英国集装箱内发生的越南偷渡惨案一样,随时可能造成致命后果,还好这次没有人严重受伤。”
说真心话,北北对这种新闻感到五味陈杂,所幸这次事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因为早在20多年前,一艘名叫“金色冒险号”的货船就曾引起巨大轰动,那艘铁锈斑斑的破旧船只,满载着286名偷渡者抵达美国后搁浅。而它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同样令人不胜唏嘘,感慨至今。
1993年6月6日,船上几百号人集体跳海,企图游到岸上,但最终酿成10人溺亡的惨剧。而警方搜集到的人证、物证都指向同一个人——“萍姐”。
郑翠萍资料图
农家女的“美国梦”
“萍姐”真名郑翠萍,1949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亭江镇盛美村,在家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在盛美村的日子里,她平时除像一般农家女一样下田做农活外,还到村外山上拾柴。
初中毕业后,郑翠萍就停学开始谋生。15岁那年,郑翠萍父亲,即在香港远洋货轮做海员的郑济良,首先偷渡到了美国。父亲每隔几个月就从大洋彼岸寄来信和钱,此举令郑翠萍试图离开盛美村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盛美村
1974年,26岁的郑翠萍与丈夫张亦德终于离开盛美村,移民香港,并在那里开了一家百货商店。3年后,父亲被美国政府遣返时,郑翠萍已是一名母亲,事业初成气候。
1979年,郑翠萍甚至还在深圳开了一家服装工厂。可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二人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美国梦”。丈夫甚至学起岳父当年的模式偷渡美国,但很快就被移民局发现并遭到遣返。
1981年,郑翠萍的赴美之路却意外出现曙光。当年,她在自家商店结识了一对至香港旅游的美国老夫妇。翌年,这对夫妇以请“保姆”为由,帮助郑翠萍从香港移民美国。
构建“偷渡王国“
和无数怀揣“美国梦”的中国人一样,郑翠萍抵达美国的第一站选在了纽约唐人街,这里曾是她父亲停留过的地方。
刚到美国时,几乎不懂英文的她,尝试着在唐人街摆起卖人参的小摊。
美国纽约唐人街夜景
上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经贸合作、双向旅游日益增多。
这一时代背景下,抵美仅一年的郑翠萍,就因帮人偷渡“有一套”的说法“扬名”唐人街。
郑翠萍后来在唐人街开的第一家店——德信百货
起初,郑翠萍只是应别人之托,“帮助”国内的朋友、亲戚来到美国,每次偷渡人数不超过10个,每人收取偷渡费1.8万美元,并由她自己和家人亲自接应。早期郑翠萍的偷渡线路繁琐,风险也较低。
最初,她只身回到中国,装成小型旅游团的导游,再把偷渡者带到中转站墨西哥或其他一些中美洲国家,最后抵达美国。
然而,郑翠萍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野心勃勃的她之后选择了和福清帮老大郭良琪合作偷渡生意,这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华人黑帮。
《危险旅程》剧照,以郑翠萍为原型
他们分工合作,郑翠萍靠着自己之前积攒下的名气招揽客人,而黑帮负责接应运送,以及为郑翠萍收钱及追债。
偷渡生意之余,郑翠萍把目光瞄准偷渡者们在外打工的钱。这些通过非法途径来到美国打工的人,无法以正常途径把钱寄回家。
这时,郑翠萍凭借自己广泛的人脉和在多地积累的财富,“帮助”他们把钱寄到家里,而她则每单收取3%的佣金。据称,郑翠萍当时几乎垄断了福州一带的汇钱网络。